電影《何以為家》觀后感 |
前一陣子在電影院觀看了影片《何以為家》,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何以為家》這部影片是根據(jù)現(xiàn)實題材改編的電影,影片整體給人的感覺比較壓抑,講述了生活中最真實同時也是人們不愿去直面的故事。 在黎巴嫩一個生活在貧民窟的小男孩贊因起訴了自己的父母,起訴的理由是“希望沒有能力撫養(yǎng)孩子的人,不要再生了”沒有能力去承擔起撫養(yǎng)孩子的責任,卻要生這么多的孩子,是大人的不負責任,同時更是孩子的不幸,也許這些父母并沒有去刻意的思考過這一問題,而是任由不幸一次又一次的來到。也許有人會說,經(jīng)濟能力以及物質(zhì)條件很多情況之下,作為父母其實也很無力,但是撫養(yǎng)孩子的能力,并不僅僅只是物質(zhì),在物質(zhì)匱乏的情況下,孩子更多的是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關(guān)愛與培養(yǎng),贊因的父母沒有做到,整個貧民窟的父母也沒有做到。 而反觀小男孩贊因,雖然成長在這樣的原生家庭中,卻依然還保留勇敢,善良,聰慧,最重要的是他同時還具備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不滿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他向成人的世界提出質(zhì)疑,他渴望拯救自己拯救其他人。 他從家里逃出來遇到了一對黑人母子,黑人母子和贊因的相處給整部電影沉重而又心酸的基調(diào)帶來溫情和歡笑。黑人母親同樣沒有能力撫養(yǎng)自己的孩子,但是她傾盡了她所有的愛,當看到黑人母親偷偷拿回剩下的蛋糕給自己的兒子慶生時,贊因的心里是受傷的,同時也是羨慕的、是渴望的。有愛的母親都是相似的,為了孩子傾注所有,沒有愛的母親卻各有各的不作為。在觀看這部分劇情的時候,其實一直都在擔心贊因會對小男孩做出傷害的行為,不過好在,我擔心的情況一直都沒有出現(xiàn),這也更讓觀眾們相信,善良和希望是一直存在的,人性當中美好的一面也是存在的;雖然在最后,贊因還是因為特殊的原因,不得已放棄了黑人小男孩,可是這才是更加真實的生活啊,作為孩子的贊因能保住自己已經(jīng)是非常不易,很難再去照顧比他更要弱小的男孩,離開前一步三回頭,滿滿的愧疚與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種無力感。 故事結(jié)局小男孩和母親又團聚了,但是這樣的結(jié)局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總是上演。或者,這也是導演給我們一個希望吧,希望每個孩子都被善待。 攝影動漫學院 荊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