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梵高” |
“駝色的深秋,嵌入木屋的村落 屋檐下,遺落著凄零的花魂 太陽開始燃燒,將它融化成一縷燦烈的灰燼 它不屈著,翱翔于天空,落滿黎明的河流 悠然的長調(diào),游牧在燃紅的草原上 拯救,逝去的九月,還有牽我的薔薇 在你淺笑的手指,滋長著夢到的地方 悲愴的冬雪,還未來臨 百靈鳥,銜走天空約好的云朵 讓無忌的藍色,暈散在眷戀的原野 草狼的頸,懸掛著紅月般的彩虹 一層層命運的回音,在這里逐一撿回 余香的星空,搜索著今生的情愫” ——選自印象派詩歌片段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們提到印象派,提到印象主義音樂,腦海中浮現(xiàn)的一定是哪個留著胡子的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藙诘?德彪西是十九世紀晚期以及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在十九世紀晚期克勞德?德彪西對古典音樂(德奧音樂)進行了大膽創(chuàng)新,將法國印象畫派的藝術(shù)手法運用到音樂上,后被稱為印象主義音樂,并為二十世紀開創(chuàng)了一片全新的音響世界。 1862年的法國巴黎近郊圣日耳曼昂萊的一個小資產(chǎn)階級家庭一個生命降臨,克勞德?德彪西出生于此。七歲開始學習鋼琴,十二歲的克勞德?德彪西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開始了專業(yè)性的學習,他在自己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始終有一種打破陳規(guī),探索新領(lǐng)域的強烈愿望。在一次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德彪西第一次欣賞到了印尼甘美蘭音樂,他意識到,單獨的一件樂器也可以產(chǎn)生如同管弦樂團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之后的作曲風格。 管弦樂《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在三十二歲完成的第一首管弦樂,是他的成名作,也是印象派音樂的第一部代表作,在管弦樂的創(chuàng)作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作品根據(jù)象征派詩人馬拉美的“牧神之午后”的詩命名和創(chuàng)作。“牧神之午后”詩歌的大意是:烈日當空,半神半獸的牧神躺在樹蔭下休息。他似睡非睡,胡思亂想,感到自己模模糊糊地進入了埃特納山仙境。在那里,他見到仙女在舞蹈,并且和愛神維納斯度過了魂消魄散的時刻。正當他因為褻瀆神明要受到懲罰的時候,他又昏昏沉沉睡著了。不得不說的是德彪西豐富的想象力,充分的利用了管弦樂隊交響性,以自己獨特的細膩,精致的音樂描摹和配器手段,表現(xiàn)了詩中的變幻,朦朧的意境。在音樂形象的刻畫及樂思的發(fā)展上有其獨特之處,達到了創(chuàng)作手段與內(nèi)容形式表達的完美統(tǒng)一。 《牧神午后前奏曲》分三個段落。開始,由一支長笛吹奏出一段牧歌風的音調(diào),這個曲調(diào)在樂曲里反復(fù)出現(xiàn)。它在不斷變化的伴奏陪襯下,不可思議地虛無縹緲,有一種引人進入夢幻的感覺。主題先由雙簧管演奏。它的曲調(diào)甜美,熱情。描繪牧神和維納斯女神在一起的情景;其他木管和弦樂接著奏出更加優(yōu)美的曲調(diào),表現(xiàn)牧神生活在甜美的愛情之中;夢境里發(fā)生的一切,一個一個地消逝了。牧神又回到朦朦朧朧的睡意之中,他感到疲倦,孤獨。最后,豎琴下行音引出圓號和弦,樂隊的色彩纖細而細膩,弦樂分聲部奏出輕輕顫動的震音。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 ,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夢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之中。德彪西解釋這個作品時說:“我不是用音樂來作為馬拉美這首詩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這首詩的背景,為了把人們帶到和詩相似的意境之中”。馬拉美聽到德彪西的這首音樂之后說:“德彪西的音樂,大大地豐富了和超過了我的詩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彪西的逐漸進入成熟時期!敦惣玉R斯克組曲》的第三樂章,《月光》就是一個過渡性的作品,是一個很有表情的行板。這時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為大眾化的一首,作者采用柔美純凈的和聲和豐富的鋼琴,描繪了幽暗的月光輕輕透過浮動的云,影影綽綽的灑在平靜的水面上,把靈動的月光灑下的冰一樣的銀輝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復(fù)更加深了這一印象。接著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靜的深夜 氛圍之中。正如羅曼?羅蘭贊譽德彪西是“偉大的夢境畫家”,他的音樂也如夢幻一般閃爍光與色彩。 “微妙”,“難以捉摸”,“隱喻”,“模糊”這些詞匯都可以成為“印象主義”音樂的標簽,正如莫奈的模糊印象,塞尚的奇異夢境,雷諾阿的美妙溫柔,修拉的炫目精巧,德彪西指尖下營造的種種氛圍與情緒,同樣讓人著迷。 西北大學現(xiàn)代學院 廣播電視編導(dǎo)1902班 丁子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