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我有幸參加了西北聯(lián)盟舉辦的在線名師報告會,聆聽了西安交通大學馮博琴教授題為《教學成果凝練與成果獎申報》的報告。報告分為四部分:2018國獎關注點、凝練成果難點、展現(xiàn)成果亮點和結語。其中,我印象最深、收獲最多的是第二部分內容。馮教授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貫穿申報教學成果獎過程中的6個難點,并提出了處理的思路。
第一個難點,什么樣的工作有可能報成果?成果有何特點?馮教授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講解了工作≠成績,成績≠成果,成果是可以復制的,具有啃硬骨頭,突破難點,好聽故事,取得經(jīng)驗;研究分析,有些創(chuàng)新,效果明顯,傳播示范的特點。
第二個難點,許多小成果,怎么聚在一起報?雖是一項大改革,但創(chuàng)新點不夠咋辦?對此,馮教授提出有一種做法,可以參考:第一步,列出你自己的所有好東西,第二步,列出本成果欲解決的校內外所有問題,第三步,以問題為主對以上兩個表做一關聯(lián),第四步,考察每一個關聯(lián)可以從中選取成果的素材,最后一步,對這些素材再凝練,說圓一個故事,給一合適帽子。
第三個難點:總結不到位,就幾句話翻來覆去,口號多,沒自己的話。針對這個難點,馮教授強調一定要想明白三件事,反復沉淀,把最關鍵的事情寫出來。第一件事,成果是什么?成果一定是問題導向的,所以一定要寫清楚成果解決了什么問題,讓成果落地有聲;第二件事,成果物是什么?也就是寫清楚拿什么來佐證成果、成果含金量幾何等;第三件事,創(chuàng)新點是什么?也就是說憑啥申報成果獎?一定要拿出圈內認可的相對量,要言之有物。要明白“創(chuàng)新點”不是創(chuàng)新點,或者冠以“創(chuàng)新……”或“方法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等作為標題,均不可取。
第四個難點,成果名字起不好。針對成果名字怎么起,馮教授指出成果名字各關鍵字內涵要清晰,既概括成果的內容又突出亮點,成果名字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兩句話,前句是“天”,要有一定的高度,后句是“地”,要落腳到內容。
第五個難點,效果說不清楚、不給力。馮教授指出效果分為本校使用情況與校外應用效果。本校使用情況,“教學效果論英雄”,學生的優(yōu)秀表現(xiàn)就很給力;校外應用效果主要指校外推廣應用(如教材印量和使用學校)、主持會議、主題報告、發(fā)言、交流、論文、MOOC課報名人數(shù)、網(wǎng)站訪問量等。申報人要認真填寫“應用情況”,首先要提供事實來強力支持結論,其次對效果表述的一定是客觀的,如用數(shù)字說話、有參考系對照等,所以申報人平時一定要注意收集、保留、整理各種資料。
第六個難點,哪些做成附件?馮教授說,附件不是越多越好,附件主要是佐證正文中的內容,附件要有目錄、自成體系,要分模塊、有可讀性,要有可信度并且充分。
馮教授的報告滿滿的全是干貨,是一個老教授、教學名師、老前輩多年心血的總結,他所講的都是我們所關注的,也全部都是落地有聲、言之有物,沒有一點大話空話,分析問題一針見血,整場報告讓人意猶未盡。
商學院 田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