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悼詞,聆聽著張老生平的事跡;兩個花籃,表達著我們對張老崇高的敬意;深鞠三躬,深深地哀悼著張老;四行挽聯(lián),學習著張老不朽的文風;懷著滿腔熱血,誓言傳承張老遺志;終我一生,踐行先生之路。
11月8日,是我國三大行業(yè)性節(jié)日(護士節(jié),教師節(jié),記者節(jié))之一的記者節(jié),對于好多人來說,可能不了解,甚至從沒聽過這個節(jié)日,可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這個節(jié)日就比較熟悉了。當然,提到記者節(jié),就不得不提到新聞界的泰斗之士,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文壇巨擘,報界宗師”的張季鸞先生。
張老是中國著名的新聞家、政論家、中國報人的杰出代表,名熾章,祖籍陜西榆林。他歷任孫中山先生秘書、上!睹裥湃請蟆贰吨腥A新報》總編輯等職,主持《大公報》筆政15年之久。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慶,國共兩黨負責人在吊唁中均給予了張季鸞先生很高的評價,后被葬于西安長安區(qū)杜曲鎮(zhèn)竹園村,蔣介石予他“國士”禮遇,毛澤東則認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國家”。身后有文集《季鸞文存》傳世。張季鸞在主持《大公報》筆政時,先聲奪人,提出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對今天的新聞事業(yè)影響深遠。
11月8日時值周末,我同校友四十余人前往張老墓地,一起緬懷這位報界先賢。
在抵達張老墓地之前,心里還在想:張老的墓地一定是個很氣派的地方,周邊有圍墻,里面栽著許多常青樹,紀念碑高大宏偉,會有專門的人看護,這一天,也會有很多的人來祭拜他,會有很多新聞界的人來緬懷他?墒牵诰嚯x張老墓地還有好幾百米的時候,有人就指著遠處山腳下的一個“小土堆”告訴我,那個地方就是張老的墓地。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這是真的嗎?就是那個“小土堆”?曾以筆論戰(zhàn),呼號救國的張老就長眠于此嗎?朋友告訴我,那個地方的確就是張老的墓地。
我半信半疑地跟著隊伍向前走。當來到張老墓地的時候,我再一次詫異了,真的,我不敢相信張老就被葬在這個地方。一座大山,一片雜草,一座石碑,一座墳包,這就是張老的墓地。
豎起的墓碑上橫刻著“報界宗師”幾個大字,豎刻著“張季鸞先生之墓”。墓碑背面是毛澤東、秦邦憲、吳玉章、林伯渠等人聯(lián)名唁電:“季鸞先生在國民參政會內(nèi)會外堅持團結(jié)抗戰(zhàn),功在國家,驚聞逝世,毋勝悼念”;周恩來、董必武和鄧穎超三人唁言:“季鸞先生,文壇巨擘,報界宗師。不意積勞成疾,遽歸道山。音響已沉,切不再。天才限于中壽,痛悼何堪!”
我不知道在這個時候,我的校友心里在想些什么,我卻在為張老鳴不平。張老一代論宗,足以代表陜西文化精神,為何就不能建碑亭一座,以壯觀瞻?據(jù)現(xiàn)存資料顯示,曾經(jīng)有人吁請相關(guān)部門依據(jù)檔案原地為張老重建碑亭,相關(guān)部門也曾著手過此事?山K到今日,不知因何事打亂了“相關(guān)部門”原定的計劃?讓張老遠離人世后,在這里長眠60余年。
返回途中,我想,如果把我之前所想的問題讓一個群體來承擔,結(jié)果會是什么樣子?希望有一天,當我走上新聞工作崗位,再一次來到張老的墓碑前時,看到的是我想象中的“墓地”。
一座大山,一片雜草,一座石碑,一座墳包,這就是張老的遠去之后,留下的僅有的,讓我們后輩所能看到屬于張老的,這也是目前我們后人給予張老的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