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推理小說最為世人稱道。但他本人其實是一位嘗試型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他一直都在不斷探索獨特的小說風格。而《解憂雜貨店》就是一部最不像他風格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作品當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為讀者,我總是不太愿意看到自己鐘愛的書影視化。因為老生常談的“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緣故,已經(jīng)先入為主的我的想象自然對導演的再加工有了抵觸。
很多時候,我以為只有原著的文字才是故事最開始的地方,字里行間的細膩是難以被放大,填充,再轉移到另一個載體上的。但足夠幸運的是,《浪矢解憂雜貨店》讓我在銀幕上看到曾使我心頭顫動的情節(jié)重現(xiàn),曾經(jīng)有過共情的主人公重聚,手拂過書頁時的感動重生。
《浪矢解憂雜貨店》是經(jīng)典的非線性敘述故事,整部片子采用了縱橫交叉式敘事模式。它基本還原了原著小說的精髓,充滿日本文化氛圍,帶著濃郁的暖色調。電影中在上世紀70年代,有一家會回答大家煩惱的浪矢雜貨店,只要寫下煩惱投進卷簾門的投信口,第二天就會在店后的牛奶箱里得到浪矢先生的回答。2012年,三個年輕人闖入人去樓空的雜貨店中,卻意外地卷入了一場奇妙的際遇......故事的時間范圍橫跨數(shù)十年,通過浪矢雜貨店的投信口,讓過去的信穿越未來,未來的信又被傳遞回過去。每一封信的主人公都因為浪矢先生的回信而得到不同的影響,隨著劇情的發(fā)展,不同的人生漸漸交匯。
在電影中曾向浪矢先生提出煩惱商談的有為音樂夢想和繼承家業(yè)掙扎的松岡克郎,為了愛情生下孩子的川邊綠,還有為了報答養(yǎng)育之恩情愿為情婦的武藤晴美。在三條主線中,不論是有疑惑的人還是解答疑惑的人,都各自擁有自己的夢想。其中使我感觸最深的人物是“魚店音樂人”松岡克郎,克郎希望成為一個專業(yè)音樂人,經(jīng)受了五六年的不被看好,繼承家業(yè)和堅持夢想兩個選擇拉扯著他。在他痛苦不決時,克郎的父親告訴他“如果決意要以音樂為生,怎么可以才過三年就成這個樣子,去決一勝負吧!結果是打了敗仗也不要緊,去留下自己的足跡吧。”聽從了父親的話和自己內心想的克郎堅持著夢想,最終卻因在火災中救人去世,去世前克郎自己喃喃自語“我算是留下痕跡了嗎?”這一點其實電影已經(jīng)回答,被克郎救出的那個的孩子會永遠記得克郎,克郎的音樂也被后人傳唱。對“在世上留下自己的痕跡”每個人的看法可能都大相徑庭,有的人覺得一定要俯瞰眾生才算留下痕跡,有的人認為只要自己認真對待人生就足夠深刻。我覺得克郎的一生雖然短暫又未得志,但只是欠了一些在音樂上成功的際遇,他擁有自己的夢想,擁有支持他追夢的家人。在人生的地圖上,克郎自己想去的終點始終清晰,追求人生目標的路上他是自由的,心中也曾充滿對未來的無限渴望,一直都無悔地朝夢想直進。所以這樣活過的克郎,就像是用篆刻刀在自己的人生之書上深深的刻下了屬于松岡克郎的痕跡。
我很感謝《浪矢解憂雜貨店》在洞悉世情與人心之余,愿以善意回應,讓人們明白在這破洞不斷的世界里,仍然有人竭盡所能在用心。而我將以暮年回首時能夠看到自己的痕跡為期待,在我的人生圖紙上奮力刻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