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為進一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我校黨委組織各教工及學生支部黨員前往蒲城楊虎城將軍故居、清末愛國名相王鼎紀念館參觀學習。黨委書記卜曉軍、黨委委員孫虎、王娟和三十余名黨員一同參加了本次活動。
當日一大早,我校師生黨員從學校乘坐校車出發(fā),經(jīng)過兩個半小時的車程,順利抵達位于蒲城縣城內(nèi)東槐院巷的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紀念館的原址是1934年楊虎城將軍在縣城為其家眷修建的住宅,從前門到后院分別為門廳、兩側(cè)外廂房、大廳、兩側(cè)廈房和后上房等,均為關中民間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樣式,以土磚木為基本建材,白石灰貼砌,花窗格木制作精良,浮雕精細,秀而不俗。
跟隨紀念館講解員的講解,通過觀看紀念館的實物陳設以及相應圖片,黨員們仔細了解楊虎城少年反清、投身革命,堅守西安、策應北伐,主持陜政、惠及三秦,旅居歐美、心系抗日等生平事跡,對將軍的一生進行全面的了解。楊虎城作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杰出的愛國將領,他的愛國主義精神,堪稱仁人志士的楷模。辛亥革命中,他所在的向字營與清軍拼殺,威震秦隴;護國護法運動中,堅持靖國軍大旗不倒;大革命中,堅守西安策應北伐;1936年12月,楊虎城將軍與張學良發(fā)動了“西安事變”,可謂中華民族的一大功臣,后被蔣介石監(jiān)禁,身陷囹圄十余年,但始終以民族大義為重,所表現(xiàn)出的愛國主義情懷,令在場黨員深受感動。
隨后,黨員們前往王鼎紀念館參觀,該館以清代愛國名相王鼎的故居為館址建成,位于蒲城縣城達仁巷,是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為紀念抗英名相王鼎尸諫155周年,由其后裔捐建而成的關中典型四進式民居建筑故居。
王鼎被林則徐視為恩師,在嘉慶元年中進士后,歷任清朝工、吏、戶諸部侍郎、尚書等職,以端方正直名震朝野。為官期間,憐恤民苦、平反冤獄、整頓鹽政、治理水患,政績顯著,深得民心。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王鼎支持林則徐查禁鴉片,抵御外寇,當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后,更不惜個人名譽,以死抗爭,最終留下“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的警世之言而遺疏自縊。黨員們在自由觀看館內(nèi)圖文資料,觸摸歷史遺跡之時,對中國近代史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為王鼎愛國憂民的高尚情懷所深深折服。
當日下午14時,我校師生黨員乘坐校車返回。通過此次活動,使黨員同志們接受了一次愛國主義和廉政教育,大家紛紛表示收獲很多,會向先輩們學習,這對今后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也都是有很大的激勵。
本站記者 張健
跟隨講解員的講解,我校師生開始對楊虎城將軍紀念館進行參觀學習。
通過觀看紀念館的實物陳設以及相應圖片,黨員們對將軍的一生進行全面的了解。
黨員同志們進入楊虎城將軍故居進行參觀。
隨后,黨員們前往王鼎紀念館參觀,該紀念館以清代愛國名相王鼎的故居為館址建成,是關中典型四進式民居建筑故居。
黨員們在觸摸歷史遺跡之時,對中國近代史有了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參觀結(jié)束后,我校師生現(xiàn)場合影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