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的在我國已有悠久的發(fā)展歷史。在商代,隨著技術與工藝的不斷提高,青銅器的體積、結構都產生了重大進步,隨之促使青銅器紋飾有很多新的造型與形式,動物紋樣和自然紋樣的出現(xiàn)與演變,成為我國傳統(tǒng)紋樣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之后我國圖形圖案的發(fā)展有著非凡的意義。
中國青銅器從夏禹鑄九鼎開始,歷經了千年輝煌,商代青銅器的巔峰時期,對于我國青銅禮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工匠冶煉技術的進步,人們對于禮器分工的多重需求,對于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可望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為了表現(xiàn)對于四時的順應,用于青銅器的裝飾紋樣,在造型上產生獨具美感的排列、穿插、重復等多重組合與排列形式,并根據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將“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等觀念注入設計中,產生了獨特的審美,加之青銅器自身的材料質感,體現(xiàn)出紋樣自身的氣質。有資料稱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具有“猙獰之美”,是非常恰當的。
青銅器紋樣從單一的平面表現(xiàn)到立體空間的呈現(xiàn),在視覺上產生了多種語境,首先是紋樣的“神”化。祭祀是古代生活的重要部分,青銅器在其中承擔了一種傳遞與承載的作用,紋飾主要以傳說中的“神”化形象為主,如鳳鳥紋、饕餮紋、龜紋、魚紋等,早期紋飾單獨排列居多,造型以單一形態(tài)為主,多用單線勾勒,形態(tài)夸張威武。與此同時存在的雷紋、乳釘紋等,在青銅器上紋質較薄,造型抽象概括,視覺感受多以簡潔質樸為主。
其次是紋樣的象征性。隨著青銅器制作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下,禮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品等多種青銅器種類增多,此時的青銅器使用變得多樣與廣泛,除了使用功能外,也賦予了諸多的象征意義。如蒸煮用具的蓋子上多加以饕餮紋,就是根據此獸的神話特征賦予在器物之上,強調其象征意義。云雷紋的設計與雕刻復雜程度也得以提高,紋飾面積變大,由點到面分布。動物紋也由之前的的粗曠線條變得細膩,具有浮雕感的動物紋形象,突出細節(jié)更加豐富,造型和諧統(tǒng)一,這種視覺效果上的顯著提高,賦予了青銅器精神層面上的含義。
最后是紋樣的審美性。從青銅器開始成為活動的一部分,它對于神學的附屬價值下降,而其人的需求提高,這間接推動了紋樣的美學價值,紋飾變得發(fā)達多樣,動物紋因復雜的造型樣式呈現(xiàn)出逼真的形象,工藝上采用平雕和圓雕的結合,結構上采用線條排列與重復,多種形象組合設計多樣。青銅器造型也因線條的流暢而更加生動形象,青銅器紋樣的審美形式變得豐富,器物也開始服務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