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和欣賞戲劇影視作品時,觀眾都是被限定在一個固定的區(qū)域內的,并不會直接參與到舞臺上或銀幕上展現出來的事件中,加上觀眾的旁邊坐的是活生生的真人,這種摸得著的真實感是舞臺上或者電影中的人物無法達到的。盡管戲劇跟電影相比,觀眾可以看到活生生的真人,但那也是有距離的,觀眾明白那都是扮演。那為什么觀眾還能夠被戲中的故事所打動,隨著劇中的人物又哭又笑呢?
這主要還是由于戲劇或電影中是通過一些情感上或者思想上的真實感跟觀眾產生共鳴,從而讓觀眾覺得發(fā)生在眼前的這一切是真實的。觀眾主要不是對模仿現實的動作,而是對這種模仿在人性,感情,心理方面的吸引力作出反應。因此作為創(chuàng)作者,不能直接一成不變的去拍攝或者搬演生活中的事件,不能隨意找人來重現當時的情景,這樣的做法,觀眾并不會產生共鳴,也就不會買賬。
這種情感真實感的產生并不只是依靠演員的演技,它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首先是劇本,作為戲劇影視藝術作品的根基,需要在符合生活邏輯的基礎上依據觀眾觀看的心理,將生活中的事件進行藝術加工,使之能夠打動觀眾;其次是演員的表演,作為戲劇影視作品的承載者與表現者,需要在理解人物的基礎上二度創(chuàng)作出一個真實且有鮮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建立起與觀眾的聯(lián)系,讓觀眾產生共鳴;最后是燈光、美術、聲音、剪輯等,作為戲劇影視藝術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需要在劇本的基礎上相互配合,為劇情與人物增添光彩,渲染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