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題材和故事的概念建立起來以后,那么接下來就需要考慮人物的問題。
一、紀錄片傾向于拍攝更富有色彩感的人物
這里的色彩感指的是人物有特點、有特色。第一,就是這個人物的職業(yè)有特色。比如我們拍攝流浪動物救助者這個職業(yè),會很吸引人的眼球;再如重慶的“棒棒”,這個快要消失的職業(yè),觀眾會傾向于思考:究竟是一群什么樣的人還在堅守著這份職業(yè)?
第二,是人物的性格有特色。比如我們都喜歡拍攝性格外向、健談的人,或者有明顯性格特點的人,比如說紀錄片《壽司之王》主人公,嚴謹、專注的性格特點,使人印象深刻。
第三,是人物的外形有明顯特征,這樣的人物很容易成為我們拍攝的對象。即使是平凡普通人,我們也能通過長期的觀察,注意到他特定的行為或動作細節(jié),如手部的蜷曲、脖子是否前傾;蚴窍窦o錄片《搖搖晃晃的人間》的主人公——女詩人余秀華,就是一位走路搖晃的殘疾人。
二、紀錄片傾向于拍攝有分量的人物
這里的有分量怎么理解呢?首先可以是對人價值觀念有正向引導的名人,如張桂梅、黃大年,這類主人公在學生作品拍攝中具有較大難度。其次,有分量的人,也可能是普通人。比如說《最后的棒棒》里面的主人公,飽受生活的重壓,每天負重前行,卻依舊樂觀向上。這樣的人,怎么能不被稱之為很有分量呢?
三、紀錄片中的人物需要有“勢能”
這里的“勢能”指的是就是主人公要有足夠的動力去完成某種改變。比如,《搖搖晃晃的人間》里面女主人公余秀華,因為她的詩歌在網(wǎng)絡意外走紅,這種生活狀態(tài)的改變,使得她有足夠的經(jīng)濟能力去結(jié)束自己無愛的婚姻。
上述三點中需要著重注意的是最后一點,一個人職業(yè)再神秘、性格再夸張,同學們拍幾天也會感覺到無事可拍。但是,如果他能夠行動起來,去完成某種改變,或者適應某種改變,這樣紀錄片中的人物才能夠立得住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