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上次說謊是在何時嗎?跟何人?是父母、朋友還是自己?恐怕沒你自己想的那么多。那么你被欺騙又是何時?相信答案可能更讓你吃驚吧!那么對待謊言,你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我們生活在一個謊言“泛濫”的世界:人們普遍認為,說點小謊無關(guān)緊要,有時甚至是必需的,尤其是善意的謊言。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卻無法自如地控制好謊言的“度”。過去,心理學家一直認為習慣性說謊是一種精神疾病,是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有意進行的。大約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似乎對謊言研究已經(jīng)喪失了興趣,直到他們察覺病態(tài)撒謊又頻繁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如今,即便是一些成功人士也會習慣性地說謊,但他們既沒有精神疾病,也不會因此而得到任何好處。只能說,已經(jīng)成為一種新的本能。謊言本身的劣根已經(jīng)很難除掉了,而這劣根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隱潛滋長。有個滑稽的笑話說:“天下最大的謊言就是自稱自己從不說謊。”謊言的泛濫程度于此可見一斑。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耶魯大學的查爾斯·戴爾斯·戴克博士說:“我們都認識一些這樣的人。他們每天清晨起床,就忍不住要編造一些故事,他們中有些人對此非常在行。”比如:普利策獎得主、著名歷史學家約瑟夫·埃利斯曾滔滔不絕地給學生和同事講述他在戰(zhàn)爭中的故事,但實際上他從未上過戰(zhàn)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法官聲稱自己曾效力于中央情報局并擁有心理學碩士學位。結(jié)果,他的這些謊言在2001年被人揭穿,他也因此脫下了法官服;看過電影《貓鼠游戲》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在電影中扮演的弗蘭克·阿巴尼爾確有其人,他在效力于政府之前曾先后扮演醫(yī)生、聯(lián)邦特工、律師等,在26個國家開出了價值250萬美元的假支票……
很多人譴責說謊的行為。其實,謊言有時也不失為一種美德。美國前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在中東和談中就巧妙地運用了謊言與談判方進行斡旋,避免了流血沖突繼續(xù)發(fā)生。日常生活中,善意的謊言是可以接受的,但謊言并不能讓你輕松,盡管謊言可能會讓你獲得一時解脫,但掩耳盜鈴的結(jié)果只能是自食其果。謊言的制造者同樣被自己的謊言所蒙蔽,而一個謊言又往往需要更多的謊言去維持,它讓你付出的代價將遠遠超過你所獲得的暫時的安寧。
所以,千萬小心,別讓自己掉入這個無望的陷阱,不讓謊言通過自己興風作浪,貽害他人。應(yīng)當堅信,只有真實、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生活,面對一切,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