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6日,我院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陳長吟老師及研究員王春老師、教學科龔欣宜老師,帶領我院文學創(chuàng)作班十余名同學前往西樓觀臺采風。應邀與同學們一同前往的還有《延河》 雜志常務副主編張艷茜老師(本期創(chuàng)作班的輔導老師之一)。西樓觀是樓觀臺景區(qū)的重要景點,是道教傳說中老子羽化成仙的地方,也是道教三清境中的上清境靈寶天尊的道壇。之所以選擇這里,就是為了讓同學們親身體驗道家文化的深厚和源遠流長。學院還特別邀請了周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張長懷老師擔任“導游”,為大家講解西樓觀的歷史淵源和人文故事,使同學們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內(nèi)涵。
當日早上九點,隨著車輪的轉(zhuǎn)動,同學們正式踏上了尋“道”之旅。第一站的目的地是老子墓。據(jù)張長懷老師介紹,關于這里的記載可見于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經(jīng)大陵西,世謂之老子墓”。眼下這里尚未開發(fā),顯得有些破敗,卻也因此顯出了幾分脫俗的味道。
一路沿山而行,同學們來到了著名的“吾老洞”。洞內(nèi)有一石函,據(jù)說藏有老子的頭蓋骨。洞口兩側刻著一幅楹聯(lián),是老子的14字養(yǎng)生訣,只是這字大異于現(xiàn)今使用的文字,有如天書一般。張老師介紹說這應該念做“玉爐燒煉延年藥,正道行修益壽丹”,主要意思是要人們心胸開闊,愛惜身體,努力上進,方能活得長久。接著,又為同學們解說了其中幾個字的構成含義。雖然只有短短14個字,卻包含了道家在養(yǎng)生方面的思想精髓。隨后大家來到了王母宮,看到傳說中的瑤池,今天只剩下了一個隱約的痕跡。一路上張長懷老師認真地給同學們講解老子與“道”,講述一些風土人情。同學們也很認真地傾聽著,大受裨益。
時間在師生們的歡聲笑語中悄然流逝,在張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攀行在終南山崎嶇的山路上,身處于韻味獨具的山林,感受著這幽空山林的靈秀。下午一點半左右同學們回到了山腳下,看著清澈的就峪河水無聲地流淌著,心也隨之沉淀凈化。而后大家在村子的一戶農(nóng)家里共進午餐,主人準備了多種可口的農(nóng)家飯,農(nóng)家人的熱情將同學們的疲勞一掃而空。
在滿載收獲后,同學們開始了下一站的行程——我院的新校區(qū)。由西大門進入校區(qū),踏入校門就看到了道路兩旁的十尊中外名人的大型塑像。在校園內(nèi)同學們見到了劉院長,劉院長親切地與同學們談論道家文化,并寄予厚望,希望同學們能多出好作品。院長還親自帶著大家參觀了新校區(qū)總體規(guī)劃沙盤,向師生們講述了學院的未來規(guī)劃和校園建設前景?吹轿磥淼男滦^(qū)如此的壯觀,同學們非常期待能早日入住我院的新校區(qū)。
下午四點多,告別了新校區(qū),同學們看著車窗外閃動而過的山巒、農(nóng)舍、建筑,感觸頗多。在西樓觀,同學們感受了“道”,領略了道家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今后的創(chuàng)作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素材;在新校區(qū),同學們感受到了院長的博大胸懷,也留下了對母校建設的美好祝福——祝愿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一次采風結束了,“現(xiàn)代”學子們的視野也更加開闊。他們在自己愛好的文學領域里不斷汲取營養(yǎng),不斷創(chuàng)作、進取,最后也祝愿他們能馳騁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教學科 龔欣宜
漢文0602班 拓雪源
景 璇
我院中國散文研究所所長陳長吟老師、研究員王春老師及特邀同行的《延河》 雜志常務副主編張艷茜老師(本期創(chuàng)作班的輔導老師之一)和周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張長懷老師等與我院文學創(chuàng)作班十余名同學在西樓觀臺采風后合影留念。
在我院新校區(qū),劉院長親切地與同學們談論道家文化,并寄予厚望,希望同學們能多出好作品。
劉院長親自帶領大家參觀新校區(qū)總體規(guī)劃沙盤,向師生們講述了學院的未來規(guī)劃和校園建設前景。看到未來的新校區(qū)如此的壯觀,同學們非常期待能早日入住我院的新校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