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繪就風正勁,揚帆破浪奮進時。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為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一名新入職教師,在文學院承擔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更應該真正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日常教學之中,為建設教育強國貢獻高校力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文化自信自強”“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等一系列言簡意賅的關鍵詞為我們開展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注入了豐盈的內(nèi)容,文學專業(yè)的教師,肩負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14次提到“自信”,5次提到“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種底氣,也是一種動力,植根于傳統(tǒng),淵源于歷史。中國古代文學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jīng)楚辭、諸子百家、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都是我國乃至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珍品,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文學歷史長河中孕育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之“鹽”,潤物細無聲的培養(yǎng)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讓廣大青年學子成為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的“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為國捐軀的獻身精神、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這些飽含著家國深沉的憂患意識的詩文,無論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都啟迪著青年學子為維護國家和民族的尊嚴而奮發(fā)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