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此之謂“中庸”。
大學里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但再給亂也不苦人生;道德為綱,綱舉目張,一個人會有怎樣的做為,很大程度上與他奉行的人生信條有關,或利或義,面臨相同境況時會做出的選擇往往取決于當事人的道德標準之所在,經(jīng)歷一次次的選擇后,我們都會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在道德的影響中重塑自我。
在大學的校園中,漸顯的現(xiàn)實沖擊著漸融的理想,紛至沓來的狀況使我們不斷做出判斷,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然后付緒于行動。很難想象,如果沒有自己的行為準則,自己該怎樣去應對這樣一個絢麗多彩的世界,再單純的少年也終將會在大學校園里初步形成屬于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以其引導自己四年的大學生活乃至今后生活的方面,使自己在這個突然間豐富起來的大學世界里游刃有余的生活。
記得剛?cè)氪髮W的時候,我一度迷茫,找汪以自己的位置,頃刻間發(fā)現(xiàn),夢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依舊很大,大學與我想象中的大相徑庭,失落感與迷茫感充斥著我的精神,比如面對社團活動和學習的時候,我總是一舉棋不定,總是會猶豫很久,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選擇,很長一段時間自己都處于別人怎樣我就怎樣的這樣一種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狀態(tài)中,仿佛失去了主心骨一樣,現(xiàn)在我才知道,其實在那個時候,大家都一樣,都是在不斷摸索中尋找自己的路,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路,我們學院也考慮到這些問題,在教授我們專業(yè)課程的同時,把牟個人道德觀培養(yǎng)也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為我們提供正確的導向和有力的支持,同時,再經(jīng)歷的事情越來越多的進修,我也找到了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不,借用子思先哲的兩個字“中庸”,中庸提倡在認識,處理問題時,選擇一個正確的立腳點,即反對“過失”,又反對“不及”要把握住這個合適的度,這讓我們在做事情時能夠三思而后行,在明確當前情況后,著手行動,中庸思想雖然能夠可以發(fā)散到很方面,但歸納起來卻是簡單明了的準則,使我從中獲得很大受益。
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而在著作《論語里仁》也有類似的話:“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他的意思就是你每天和領導在一起,那你距離失寵也就不遠了,你天天在你的朋友耳邊嘮叨,那么你距離你們的關系疏遠也就近了。
事實上,朋友相處也好,領導,同事相處也罷,甚至與戀人相處也不例外,都要保持一個適可的度,比如和戀人保持一個朋友的距離這樣你們的甜蜜愛情才會持久,才會亙古不變,所以凡事適可而止是一種聰明的處世方式。
在這所大學里,我有許多熟識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女同學和我的關系非常要好,剛來這個學校不久,由于她相貌比較出眾,就很快得到許多男生的追求,大學里的戀愛是很司空見慣的,仿佛是大學的一門必修課,沒有多久,她就和一個男生好了,我通過我的觀察別人的忠告得知這個男生不可靠,出于對朋友的關心,擔心她被別人欺騙和傷害。于是就向她說出了自己的擔心的緣由,勸她離開這個男生,可惜我的忠告并沒有引起她的重視,反而惹得她對我充滿著成見,認為我純粹是出于羨慕,忘妒的心理來勸慰她,甚至認為我是在多管閑事,嫌我干涉了她的私人生活,我百口難辨,最終我們幾年的友誼就這樣結(jié)束了,其實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不勝枚舉。我們又何必自取其辱呢?所以凡事要做到適可而止。
我們縱觀孔老夫子的理論,其實它們都是相通的,這樣的交友態(tài)度也是符合孔子提倡的“中庸”之道。對朋友、家人,對世界上的一切人和事都要把握這樣合理的度,這樣才會使友誼天長地久,愛情刻骨銘心,親情綿延永續(xù)。
“居盈溢者,如永之將溢未溢,切忘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忘再加一搦。”“水溢側(cè)溢,月盈則虧”“美酒喝到微酣處,賞花賞到半開時。”等等這一些都說明凡事要有度。
讓我們記住美國著名哲學史家梯利說過的一句名言:“幾乎所有的希臘道德理念都懷有秩序,和諧的理想,人應該服從理性的約束,克己;對一切事情都要守中庸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