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佩服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如果我能生活在絕對空間,那該多好!不用擔心我的生命在消逝,我的靈魂歸于上帝;我不用害怕“時間”這顆鉆石的丟失;還有瑣碎的事情都要因此沖淡。
人由于時間而衰老,即便是最美的女子也會有一天因年老而變得黯然失色。母親不怕它的威脅,她說人生就是這樣,而時間好比變化的財富,時鐘模仿它卻只有變化而沒有財富。人生經(jīng)過磨礪顯得深遠,時間就是磨刀石,但那些把美麗作為獲得財富的工具的人,就像時鐘一樣,只有變化沒有深度。
我只好猜想:如果我能操縱這塊“磨刀石”,那就不會死了,因為我因我的淵博而贏得了生命的永恒。可是人終究要死,終究有被人遺忘的一天。那個數(shù)學怪才陳景潤還不是死在了病痛的折磨下。時間越長痛苦越長,生命卻越短了。
由此看,時間倒成了一種沖淡了的死亡,是一帖分成許多無害的劑量慢慢地服用的毒藥。最初,它會叫我們興奮甚至會使我們覺得長生不老——可是一滴又一滴,一天又一天的吃下去,它就越來越強烈,把我們的血液給破壞了。即使能拿未來的歲月作為代價,要買回自己的青春,我們也辦不到,時間的酸性作用已經(jīng)把我們改變了,化學組合再也不跟原來一樣了。
我忽然想起了劉墉寫的一個故事:“人在小的時候,會因刺激而去冒險,這其實是為了增加自己的經(jīng)驗和閱歷;到了中年,會因為無法在仗恃年輕的活力所以拼命賺錢;老了,反而躲到一個旮旯拐角靜靜地咀嚼過去的酸甜苦辣……”我想這可能就是時間這個催化劑起的作用吧。
時間的另一個寫照就是年齡的增長,猶太人在書中就提到了:
1歲時是國王——家人都圍在它身旁像服侍國王般照顧得無微不至。
2歲時是豬——天天在泥巴里玩。
10歲時是小羊——無憂無慮地玩著,學著。
18歲時是雄壯的馬——長得魁梧、奇特,希望人人都知道它力大無窮。
結(jié)婚后是驢子——背負“家庭”的重擔,低頭賣力地緩步前進。
中年時是狗——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搖尾奉承,乞求他人行善。
老邁之后是猴——行為與孩童無異,但在也沒人想理會他。
短短的七句將人一生的喜怒哀懼都概括的恰如其分。假如不按著這樣的規(guī)律進行,成了“20歲不瀟灑,30歲不立業(yè),40歲不富有,50歲不幸福”那一輩子也就完了。
因為時間不等人,誤了一站,人生的列車就得站站誤了,或許頗為感慨的還是那句老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