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xiāng)下過活的時候,總見鑲金牙的人遲早咧開嘴笑,戴手表的常把衣袖挽多高,有錢人在那兒喊叫窮,這不是矯情顯擺嘛。興許未進高級學府深造緣故吧,常忌諱別人談?wù)撐膽{。前幾年隨大流,修了個大專文憑,授課過程諸多怪象厭煩起糊弄文憑的虛假,沒再聽老師同學勸說繼續(xù)向本科邁進,暗自發(fā)誓今生不會再為文憑忙碌,卻也逃不過虛榮心作祟,《藝術(shù)簡介》“文憑”醒目著“大專”字樣兒,殊不知一同學業(yè)的學友早成就研究生學歷……
平心而論,雖不看重文憑,卻尊重知識,尊重那些名副其實學識淵博者。在我的觀念里,老師就是能答疑解惑的領(lǐng)袖,能知曉萬物的百事通,從小學到高中,從未與老師犟過嘴,老師安排的事兒就是最要緊的事兒,常為了完成老師交辦的諸如上交麥穗兒呀柴禾呀與爹娘鬧別扭,仗著距離學校近便,冬天里賴床,上課鈴聲一響,一骨碌爬起,衣裳一披,提著鞋赤腳跨進教室,搶在老師頭里步入課桌。走在路上,見老師過來,大老遠就雙腳并齊站姿端莊目送老師由遠及近由近及遠,足見對老師的尊重程度。
老師一詞古文獻早有記載!妒酚·孟子荀卿列傳》中“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晚清經(jīng)學家、文學家王闿運《今皇上七年以疆域為紀》有“名孚實副,許為老師。”之句。這里所稱道的老師為“年老輩尊,傳授學術(shù)的人”。還有一種,泛稱“傳授文化、技藝的人”為老師。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問進士策》中曰:“自秦之焚書,六經(jīng)盡矣,至漢而出,皆其殘脫顛倒,或傳之老師昏耄之說,或取之冢墓屋壁之間。”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先正己身,方可施教于人,正所謂“德高為范,技高為師”。
華夏民族尊師重道歷史悠久,自古有“人有三尊,君、父、師”之說!秴问洗呵·尊師》云:“生則謹養(yǎng),死則敬祭,此尊師之道也。”現(xiàn)實生活中最常見的,當屬堂屋中間供桌上供奉的香火——天地國親師位,“師”字位列其中,對老師的尊重可見一斑。
就是這樣個響亮稱謂,也有不放在眼里的。我已習慣對在某一領(lǐng)域有所建樹的人尊稱老師,管你村長科長處長,卻因此惹來尷尬。一次,遇見教師改行從政在單位里混出模樣兒的朋友稱老師,他紅著臉數(shù)落著當了恁多年老師,老師當夠了。我知道他是介意在公眾場合稱老師降低了他引以自豪的官位,從此再見面稱其官職,他美滋滋地很受活。又一次,與熟人打電話說事,開口喊×老師,源于其在攝影方面多少懂點兒,在我看來,稱謂老師已屬高抬其身價了,只聽電話那頭兒甕聲甕氣糾正著“我是×股長”,嘖嘖嘖,我默然……
我是白身,在藝術(shù)浩瀚里徜徉,浪得“老師”稱謂深感快慰,睡夢里常笑醒哩。所幸拒絕收徒,深知“要想給人傳道,自己先得懂經(jīng)”道理,沒有學藝不精誤人子弟之憾。
老師,是最廣泛流行的敬稱,正如“先生”乃最歷史悠久的尊稱一樣。這個稱謂很親切,它不同于官場上的職位更替稱謂變換,它會激勵被敬稱者完善自我不斷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