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日師大一行,感觸頗深。雖只匆匆一程,未顧周全,卻也得行游之樂。思及“猶經溱洧,而至江河”之意,便覺有添墨的必要。囿于見聞,筆力有限,才思易竭,即隨念所動,不求語言整飭之美,但以班門弄斧之資,約略記之。
江西師范大學的名氣及歷史沿革自不必在此贅述,作為一個觀游之人,此校園所見便可以略提一二處殊異,也算不負新雅詩詞研修社諸位的盛情。自德勝門進入之后,因重陽詩會尚未開始,所以提起興趣,在校園逛了一圈。如下:
靜湖
時至秋日,師大校園內已是一派蕭瑟之景。兩旁的香樟和起伏的草地都已摻染上秋的氣味。三三兩兩的學生坐在秋天里,饒是一番別致。然而,靜湖的出現(xiàn)卻像是一場意外。我不知道她為何被桃李鼎、先嘯樓以及圖書館圍繞著,但我看出了她將秋拒之門外,仿佛別立著一番小的世界。
靜湖不大,右邊水心有一小嶼,其上樹木繁盛,鳥鳴凋啾。幾只白鵝泛游湖面,完然是一派春之氣象。靜湖的水是極干凈的,雖有生靈叨擾,亦得比瑤河的水干凈許多。我不大擅長表述風景如何之美,但其中雅致比之滕王閣旁邊的湖景卻是多了幾分自然之味。于我眼中,靜湖是最稱得上師大內鐘靈毓秀之地。也許,師大的人文情懷,便以這樣一個小世界承載吧!
我不曾凝神諦視靜湖的每處細節(jié),她是疏落有致的山水寫意,可以感受卻不能描繪抑或審視。此處風味,應是詩人去所賞而非美學家所察。
生活區(qū)
自先嘯樓穿行而過,逢著一番生活畫卷。食堂、店鋪、宿舍,道路兩旁曬著的被子和青菜,還有一畦蔬菜這些和校園完全不搭界的景象。然而,生活區(qū)的分界線只是一條稍寬的馬路。似乎,過了這條馬路你就去了遠方,那里有知識的殿堂。而從這條馬路回來,你便又回到了現(xiàn)實。
于許多人眼中,生活是一個可怕的噩夢。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生活的快樂與痛苦是無法逃避的。生活,是生而為人的根本,不管你是否喜歡。因此,坦然面對、隨心而行的生活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大學是學校與社會的交接之處,大學生活的畫卷與社會現(xiàn)實是相差不大的。這也算是大學與社會應有的契約吧!
我想,在此處引用蔡元培先生“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逐社會也”恰如其分。學問與生活相容,好如圖書館與食堂只隔了一條馬路。下午的陽光暖意濃濃,不必去考究食堂飯菜如何,宿舍是否舒適。此間生活是個如何,有竹林和瑤河隔絕,誰問這是哪般風景呢?
重陽詩會
重陽詩會與其說是一個活動,不如說是一個以詩為樂的聚會。因為詩會即沒有過多的客套,也不存在太多的正規(guī)的東西。給人感受最深的,是一群人關于詩的家常。對于許多文學愛好者來說,正式的東西反而會感到反感,而隨性一些,確更可為接受。
作為一個新人,能接受杜師以及一眾高才的指點,實在是榮幸之極。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此次詩會真是令我眼界大開。詩會的解說、游戲、優(yōu)秀詩作等,讓我們完全以詩的形式來承載這個活動,這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是彌足珍貴的。這也是代表新雅詩詞研修社的開放與交融的象征。同時,作為一個高水平的詩詞活動,一群人就像拉家常般隨和,亦是
可喜的一件事。
古人云:“勝地不常,盛筵難再。”別離匆匆,未能與諸位前輩熟識,略感遺憾。但在詩會收獲頗多,也算是不枉此行了。若是有機會,還是可以繼續(xù)交流的。同時,也祝愿新雅詩詞研修社能在不斷交流之中更進一步,也能更好的發(fā)揚中華古典詩詞之魅力。
在江西師大見聞甚多,可記可感者亦多。不啻為昆山尋玉,隨緣甄選一二,留作珍記,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