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張古樸的木桌上放著一個紅白花紋的洋瓷盤子,盤子上盛著薄薄的攤餅,攤餅很白,周圍是油的亮黃。
拿出一個盆,倒上自己家磨的小麥面粉兒,然后走出門口,摘幾片霍香葉子,掐幾根蔥葉,在加一點川香,切碎了放進一個小碗備用。雞窩里正好有兩顆新鮮的雞蛋,拿回來打進面粉盆里,添入適量的水,用筷子把面粉攪拌成糊糊狀,加一點鹽,放入備用的香料。此時,已經(jīng)有了香香的味道,飄進鼻子里,直直穿過饑餓的腸胃。
從外面抱進曬干了的麥稈,裊裊炊煙從煙熜里冒出,鍋里面已經(jīng)放了油?粗鸷虿畈欢嗔,舀起一勺面糊在鍋底畫一個小小的圓圈,有時候面糊不能自己流動,這就需要拿出一個鏟子來幫忙了。這個鏟子可不是一般的鏟子,它很小,大概只有二十厘米左右,是平整的一面,兩邊沒有任何凸起,從鏟柄到鏟頭的地方有個很大的弧度,這樣是為了不燙手。右手拿著小鏟子,左手繼續(xù)添入適量面糊,把沒有面糊的地方填滿。經(jīng)過加工后,一張又圓又漂亮的薄餅做好了,但需要烙熟,因此需要兩面去翻動。翻動薄餅的時候需要快速地抓住其離邊緣三分之二的地方,一方面為了避免燙手,另一方面是為了不損壞薄餅的形狀。經(jīng)過正反面的烙燙,一張色香味俱全的薄餅就成功了。不過,這還不夠。
母親喜歡把攤餅做成做多種多樣的吃法。弟弟正在看電視時,便被強迫接受去辣椒地里摘辣椒的任務(wù)。(哈哈,這也是我最想看到的一幕,看著不情愿的弟弟走后,我就可以看自己喜歡看的娛樂節(jié)目了,因為弟弟一直看動畫片。)等弟弟回來后,我便被母親要求去清洗辣椒,而母親則準(zhǔn)備著花椒葉、蔥籽、芝麻、八角、小蒜苗(我認(rèn)為是農(nóng)村的特產(chǎn))、川香……那些香料最終匯聚成了一大堆。等到辣椒洗好后,母親又將它切碎,把切碎的辣椒和她準(zhǔn)備好的材料放入到一個很大的瓷碗里,燒幾勺滾燙的油,迅速潑進碗里,只聽見“滋滋滋……”的聲音在廚房里回蕩,后面便是很香很香的味道吸引著每一個人。不一會兒,母親端出一份汁水,一盤切成小片的攤餅,還有一份已經(jīng)拌好的條狀攤餅,上面放著幾粒紅色的花生豆,看起來是那么的和諧。家人們便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不一會兒那些攤餅連一個餅?zāi)颊也坏搅恕?/span>
有時,母親會燒一鍋湯汁泡餅吃,湯汁也有許多種類呢,比如排骨湯、蔬菜湯、土豆湯,雞湯······但我最喜歡的是母親做的南瓜豆角洋芋木耳湯。母親做的湯很不一般。她會加入很多自己秘制的料,并且程序也和一般人的做法略有不同。有時候來不及熬湯了,母親就會給我們做炒餅吃。加入一些玉米;蛘咄愣沽,打幾顆雞蛋,加入自家種的香料,想吃洋芋的話,也可以切一些洋芋條條或者洋芋塊放進去,但母親放的洋芋條條是提前用水浸泡了二十分鐘的,再經(jīng)過開水煮成六十分熟,在鍋里用一些料炒至金黃才用的。等到攤餅出鍋后撒上細(xì)小蔥花,真是吸引人的味蕾。
今天是端午節(jié)。以前記憶中這個時候,每家每戶門前的院子上攤放著大片收割好的麥子,等到曬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用自己家編制的打麥神奇來將麥穗里的麥子敲打出來。那聲聲的打麥聲可謂是“震耳欲聾”。如今,國家的好政策已經(jīng)普及到每家每戶,許多山村人享受到了移民搬遷的政策,住進了城里。但也有些人戀家,時不時回到以前生自己、養(yǎng)自己的地方看一看。當(dāng)我再次回到幼時的地方,周圍很安靜,沒有打麥子時的煩躁聲音,也沒有人種麥子了。山上樹木蔥郁,天空白云悠悠。家里的小麥粉是買的那種雪白雪白的,而做餅的工具則是非常地簡單方便,只需要插電便可烙餅的電餅鐺。
但母親做的餅依然好吃如故,在五月,在一年四季,時時飄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