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庭小院,三間老屋,是我童年的美好時光。 小院是農家庭院,老屋是鄉(xiāng)村北屋。古樸,幽靜,親切,是小院留給我的印象;土墻,老房,窗格,是老屋呈現給我的模樣。 老屋有老式的山墻。東西墻上各有木頭窗欞。兩個山墻的木窗,仿佛老屋的耳朵。透過上面的方格,早晚篩進陽光,斜斜地射到掃得干凈的地面上。直直的光柱里,無數塵埃飛舞。我躺在床上,數著光柱和里面的塵埃。光柱能數過來,飛舞的塵埃卻怎么也數不清,盡管耗費了我整個童年光陰。 院子四周站滿了樹木。石榴倚在窗前,表演著春華秋實;鸺t的榴花,經受過夏季的熱情,高興地扭著嘴笑。晶瑩的紫紅色籽兒露出來,咨得奶奶沒牙的嘴更是合不攏。 老槐樹在墻角,四月的槐花開得正艷,香氣溢滿整個院落,甜絲絲,香噴噴,清風徐來,槐花搖擺著雙手,招呼我們這群放學回家的孩子,我和弟弟早就禁不住不住槐花香的誘惑,找一根長長的竹竿,上頭用繩子綁上鐮頭。“姐,那一朵好,快點,快點……”我努力找著弟弟指給的那朵槐花,用力往下一拉,槐花便四處逃竄了,弟弟見狀:“還是看我的吧。“他拿出他的看家本領—-爬樹,只見“蹭蹭蹭”幾下就爬到樹頂:“姐,你在下面接著,給你……”一簇一簇的槐花陸續(xù)從樹上飄落在我的腳下,一會兒工夫,就撿了滿滿一籮筐。 “奶奶,奶奶,我們今天吃什么呢?” “那就做你們最喜歡吃的槐花糕吧。” “太好了,太好了。”我和弟弟高興地邊跳邊唱。 奶奶讓我把槐花洗干凈,放在陽光下晾曬,讓弟弟去買調料。奶奶搬來兩個小凳子,花白的頭發(fā)在陽光下,顯得更加耀眼。 我依偎在奶奶的懷里,輕輕地和奶奶一起唱起了童謠“小板凳,四條腿,我給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嗑得慢,我給奶奶下掛面,奶奶嫌我下得稠,我給奶奶澆香油,奶奶嫌我澆得多,我給奶奶蒸窩窩……” 唱罷童謠,奶奶開始做槐花糕了,先用鹽把槐花揉好,放上油和調料,然后把面粉灑在上面,拌勻后就放在鍋里蒸,開始蒸大約30分鐘,槐花糕就新鮮出爐了。先把干凈的盆拿好,奶奶靈活地把蒸布的四個角拎起來,然后完美地畫了在空中一翻,槐花糕已經在穩(wěn)穩(wěn)地躺在盆中,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放在嘴里真是又香又甜,奶奶笑著說:“小饞貓,小饞貓,我還沒有把調料放全呢,快去把你爹你娘叫來,一起嘗嘗吧。”不多時,院子里又熱鬧起來…… 如今,老屋和槐樹早已不在了,可是槐花的香氣總會從腦海中飄來,伴隨著的還有奶奶甜美的歌謠,童年的這段回憶,它蘸滿歲月的墨,在我的額頭上蓋了一方清晰的印章,時不時地讓我回味。似乎時刻提醒我,別忘了這老屋,別忘了那童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