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葛州壩逆長江西上,在巫山縣歇一宿。次晨下山,到大寧河碼頭租船,溯水而上,游覽著名的大寧河小三峽。
船離碼頭向北,不出多遠,只見前方兩峰對峙,勢若天門,聳入云霄——此即大寧河的第一個景點龍門峽。龍門大橋昂然橫跨,仿佛霓虹飛落其間。船駛入峽谷,頓覺眼之所見,心之所受,綠意充盈且又清澄透澈,令人心曠而神遠。兩側峭峽指天壁立,蒼松翠竹密集其間,綠蘿瀉瀑,翠色濡染,浸透一江春水。谷中滿目盡是自然之態(tài),一切安然寂靜。途中偶見三二雪翅飛掠,恍若流光飛影飄蕩眼前,正是“江青鳥愈白”!靜寂中,忽有鳥聲鳴囀,則聞清音縈縈旋繞,徐徐遠去,片刻方逝。
據(jù)說此間獼猴尚多。長江流域原始森林被過度砍伐,李太白“兩岸猿聲啼不住”的三峽景象,早于百年前已然消失。而在這里,猴子的啼聲依舊?陕勔姡上覜]遇上;何況,此“猿”聲亦恐非彼猿聲矣!
兩岸不聞哀猿嘯啼,傳響空谷,增我思緒。大寧河水舒緩流淌,天光倒影,漫江透碧。水底似見沙白、石青。時有暗影急掠而過,不知是錦鱗游泳,抑或是藻荇漂動。
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一種寧靜之時吟頌古人常至的情致。若非身旁有七八游伴,倘若孤身一人推楫而來,我必已是武陵漁人,此時當為忽逢桃花林而驚詫,疑前方定然有遠離人世之所,從而激起欲窮其林的沖動。
正懷思古之幽情,前面卻豁然開朗,水流忽急,已到了銀窩灘。銀窩灘乃是寧河險要處,有民謠為證:“銀窩子,銀窩灘,十船開過九船翻。”或許大寧河歷來都是交通要道,商賈往來,或外出之人發(fā)達而歸,卻常于此處遇險,遺下財寶,故有銀窩灘之稱。
山勢平緩處,河岸荒坡上有裊裊炊煙飄起,原來是有人家結廬竹樹間。只見庭院前果樹結實累累,棚架下葫瓜沉甸低垂。農(nóng)人持鋤在坡地上勞作,小孩兒佇足水邊引頸觀望,興趣盎然。不遠處散牧著三二頭牛兒,悠悠然在啃吃青草。
可我卻清楚,岸上人見水中人,絕不會詫然大驚;而水中人看岸上人,也不可能疑為秦時民。不過,若能假得三五閑日,恰好山中人偏又好客,邀我至其家中,“設酒殺雞作食”,隨意淹留,仍不失是一大快意事情啊。
船逐水前行,山民漸見增多,村落隱現(xiàn)。中途曾棄舟登岸,沿崎嶇斜道穿過一個山村。村子依山臨江,空間逼仄,是我以往不曾觀察過的一種生活場景。原本遠離城市的小小荒村,因旅游而出現(xiàn)了商業(yè),有老人也有小孩,一路擺售著各種當?shù)靥厣男∥锲,天天如趕集,如過節(jié)。我對擺賣的東西亦頗感興趣,選購了數(shù)種,其中有乾隆銅錢八十枚。
出村子沿石階下,重新登船,往前便是巴霧峽。巴霧峽也稱鐵棺峽,山高谷深,云霧常繞。沿岸怪石亂生,崖勢多變。今人多依據(jù)俏似事物起了很多名號,或稱“猴子撈月”,或稱“虎出”,或稱“馬歸”等。我每次觀賞自然風光時,只在意其神,不理會其形,自己感覺怎樣便是怎樣,不必套入別人的設定。
巴霧峽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文景觀,便是千年懸棺。在河東側離水面四五米高的絕壁石縫中,懸空架著一具具棺材,因為懸棺呈黑色,故俗稱“鐵棺材”。據(jù)考證,這些“鐵棺”是戰(zhàn)國時期巴人的懸棺,歷經(jīng)二千余年,有一部分依然完好無損,實為奇觀。古人如此費事地將先人葬上峭壁,據(jù)說是源于風俗,認為葬得越高,便越是孝順。
穿過巴霧峽,船兒進入了一段更深更窄的峽谷,這便是滴翠峽了。滴翠峽在小三峽中最長,風景也最秀麗。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中描述三峽,其中有“重巖疊峰,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分,不見曦月。”這一段正可移用于此。船行其間,狹崖猶如兩堵聳入云天的高墻,古木森森,翠竹繁密,云霧繚繞,日光難照。時而還有飛瀑掛絹,苔生巖壁。沿途只覺山水皆綠,滿目蒼翠,綠影幢幢,老嫩有致。一陣清風卷拂,則聞萬壑濤聲,一派大自然幽靜秀絕的原始韻味。
滴翠峽全長二十公里,景點眾多。有“白云生處有人家的”的羅家古寨,有寸草不長的赤壁摩天等。此期間恰是水旺季節(jié),小小三峽正宜于漂流,但我們不再前往。在灘口稍作休息,便乘船返回。
《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后來復尋桃花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離開小三峽時,我也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雖然不必“便扶向路,處處志之。”但遠隔萬里,時光荏苒,人事羈絆,料此生難得再來,惟作此文以記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