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東南飛》(下稱《孔》,是我國第一首杰出的長篇敘事詩,距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最早見于南朝陳代徐陵所編《玉臺新詠》。“孔雀東南飛”是詩的起句。該詩與北朝的《木蘭辭》并稱為“樂府雙璧”,被古人譽之為“上承風騷,下啟唐詩宋詞的長詩之圣”(357句,計1785字);在世界文學殿堂里也享有很高聲譽,如在英國與莎士比亞的戲劇相媲美,在美國被作為博士論文題。
六十年多年前,著名詩人、學者聞一多在其著作《樂府詩箋》中詩云:“漢廬江郡初始在安徽廬江縣西一百二十里,漢末徙治今安徽潛山縣。”①上世紀50年代,余冠英等教授在對《孔》進行注釋、評論時,也贊同聞一多先生的觀點,指出《孔》故事的發(fā)生原產地在今安徽省潛山縣一帶。國家權威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課本以及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作品選讀教材關于《孔》故事發(fā)生原產地的注釋,均保持著“今安徽潛山一帶”②的字樣不變。值得提及的是,出生于懷寧縣小市鎮(zhèn)求雨村,曾任政協(xié)潛山縣常委、文史委副主任和潛山中學高級教師的李杏林先生,幾十年來深入民間,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出版了《孔雀東南飛》(專輯)(續(xù)編)等。安慶師范學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鄭炎貴先生在其大作《長詩〈孔雀東南飛〉與潛山之緣》中,則以富有說服力的事實,不僅證明《孔》故事原產地在今潛山、懷寧一帶[“在明代,小市港(即小吏港)是屬于潛山縣管轄的”,“到了清代,小吏港顯然變?yōu)闈?山)懷(寧)兩縣共管③],而且還弄清楚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劉蘭芝是懷寧縣小吏港劉家山人,焦仲卿是潛山縣焦家畈人,兩家僅隔了一條皖河(“焦家畈與小吏港一河之隔,那時的小吏港直屬舒州,懷寧與潛山尚是一個縣,而懷潛分設乃是元朝至正年間的事。
屹立在潛山縣城潛陽國際飯店皖潛路口的《孔雀東南飛》雕塑及其小公園,好多年以前就已經落成。第一個雕塑(現已遷至該縣博物館)是純白色的、高不過8米,圖案清新、簡捷,兩個栩栩如生的孔雀頭和著古裝的劉蘭芝、焦仲卿大半身像渾然一體。新近落成的雕塑,則由潛山縣建設局投資建設,安徽華派雕塑景觀藝術有限公司設計制作,在承繼歷史傳統(tǒng)的同時,更加關注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創(chuàng)造出的主人公飄逸似仙。這里幾乎每天都有外地游人前來觀光,更是當地居民休閑、鍛煉身體的好去處。坐落于天柱山火車站站前廣場,2006年元月6日落成的“天柱情”雕塑尤令人刮目相看——雕塑從地面到頂端約有11米,整個著色為古銅色。我對雕塑的理解是:《孔》的故事發(fā)生在古皖大地、天柱山麓,劉蘭芝、焦仲卿二人不再受時空的約束,他們化作了相依相戀、美麗的孔雀或鳳凰,情意綿綿、自由飛翔在巍巍天柱山峰巒間……
雕塑以東是318國道,沿國道出潛山縣城過車軸寺大橋約1公里再向右一拐,可見一條徑直通往懷寧縣小市鎮(zhèn)的柏油路。再行4公里左右的路程,在小市鎮(zhèn)新街與老街交界處附近的糧站南面,便是“《孔雀東南飛》林園”。
林園設有管理所,園內還有花圃,栽有不少松柏、梅樹、樟樹等,園子面積約有1萬平方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莊嚴肅穆。北大門右側是一長約60米、高約2米的照墻,上面是用白漆抄寫的《孔雀東南飛》全詩,右照墻上題有古詩和對聯。林園的“焦點”——“漢劉蘭芝、焦仲卿合葬之墓”(俗稱“孔雀墳”),位于園的正西面。墓后有高大的樟樹,墓前鋪設有長約30米的石板小徑,兩旁是整齊的青翠松柏。據李杏林《孔雀東南飛》(續(xù)編)稱,林園是在“遺址的廢墟”上興建的。古詩中所描述的“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桐桐覆蓋,葉葉相交通”,在林園墓的前后左右基本上得到了體現,所不同的只是,“梧桐”均被香樟取而代之。墓左邊依次排列著永鎮(zhèn)庵(焦母悔過之庵——其用意大概是“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和陳列館。與墓相對的是月牙塘、石筆盟和望雀亭,其中水泥澆鑄的“石筆盟”圓柱體建筑的左側題有醒目的“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古詩。
出林園往小市鎮(zhèn)老街方向走,在一片密密竹林旁,是新建的孔雀臺——當地人民為了緬懷和悼念劉蘭芝與焦仲卿而建。昔日每年春節(jié)前后,都有外地名班名角在臺上演出劉蘭芝殉情的黃梅戲。據傳,孔雀臺在唐代建的是一個土臺,之后陸續(xù)演變成加蓋竹棚的土臺和磚木結構的臺。文革期間,臺被“革”為平地,F在這“氣宇軒昂、恢宏壯美”的臺投資達100余萬人民幣,是在懷寧縣文物管理部門主管下興建的。2006年元月初我在為剛剛全面竣工的新臺拍照時,圍觀的當地群眾興高采烈地說:“這臺上馬上又要唱戲了!”
由孔雀臺往太陽落山的方向走,源于大別山區(qū)流淌了千百年的皖河立馬映入了我的眼簾。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昔日繁忙的小市港口,如今河道上架的竟是高約3米窄長的簡易木橋。據護橋老鄉(xiāng)說:這里夏季發(fā)大水時,兩岸人來往要乘小船;枯水季節(jié),水不過米把深,只好臨時搭建小木橋了。由此我聯想到,一千多年前這河道上停泊著一艘又一艘商船,等待著將皖國的山貨和舒席運往沿江和日本乃至東南亞地區(qū);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新奇產品也由此卸貨,經過小市街轉運、銷售“走”到萬千尋常百姓家中。在這忙忙碌碌中,劉蘭芝、焦仲卿二人興許曾在岸邊的僻靜處悄然在談情說愛并發(fā)誓“君當做磐石,妾當作蒲葦”;或一個站在岸邊、一個在船上,彼此“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走過簡易木橋上西岸,再往前行約三、四華里,是現今潛山縣梅城鎮(zhèn)河灣村焦畈——即焦仲卿的故鄉(xiāng)焦家畈。這里是名副其實的畈區(qū),一眼望不到邊;水田平如鏡面,溝渠縱橫交錯,當地特產麻鴨與我不知名的小鳥在水中快樂的覓食或嬉戲。有關資料稱,當時的焦家大約有良田千畝,坐落在梅河之東南、潛山之西北。這不難推測,焦仲卿當時能任府小吏,焦母之所以“橫”,大概都與焦家是大戶、有一定的良田家產有“緣”。一路上我連續(xù)詢問了5位當地老人,他們都異口同聲地說:現在的焦家村就是過去的焦家畈,是焦仲卿的故鄉(xiāng)。不過,現在村里已沒有姓焦的人家了。人們在熱情介紹焦家村的同時,也建議說:“潛山縣有關部門應該把連接懷寧的公路修通,在村子里樹立一個標志牌,以方便學者們進一步考證,同時也方便中外賓客前來參觀、游覽……
先后花了3個半天,我從孔雀東南飛雕塑經318國道繞到焦家畈,一個來回大約有20公里。雖然來去匆匆,但我對《孔》故事原產地終于有了膚淺的認識。至少,以后外地朋友來天柱山游玩時,倘若要去看一看孔雀東南飛林園,我完全可以當一個稱職的導游,F在我所思考的問題是:從一首民間創(chuàng)作后經文人加工潤色的合樂民歌,何以發(fā)展成為長詩之“圣”?人們至今為什么還熱衷于在《孔》故事上大作各種各樣的文章?這除了體現祖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之外,恐怕與長詩用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又用浪漫主義創(chuàng)作手法,結束這一悲劇,給它披上了一層美麗的神話色彩,反映了當時的人民愿望以及能夠滿足現代人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需要具有千絲萬縷的關聯。
我感到驚訝的是,《孔》故事雖然發(fā)生在1700余年前,但只要一提到它,潛、懷兩地的老百姓無論是老年人還是青壯年,“話匣子”連忙就被打開了。耐人尋味的是,至今人們還把折磨媳婦的婆婆,把受折磨的媳婦把軟弱無能的男人以及把善良能干的小姑娘分別比作“焦八叉”、“苦枝子”、“焦二”和“小姑”。當地女性取名喜歡用“鳳枝”、“水枝”、“枝蘭”、“翠枝”等,說明美麗、善良、忠貞的劉蘭芝依然鮮活在人們的心中!
“多謝后人常眷顧,林園五里一徘徊”——這是國務院一位外貿專家、詩人《贈焦劉林園》七律詩中的最后一句!犊住吩娭“五里一徘徊”是說孔雀顧戀配偶,原地來回走動,不忍離去,每行五里每每如是;此詩將其巧妙的借用過來,堪稱語言翻新、含意雋永,說明時下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是的,《孔雀東南飛》這首長詩將會一代又一代傳下去,被人們捧讀、誦頌;“孔雀東南飛”的故事也將一代又一代流傳,被文人墨客和老百姓們永久奉為“愛情絕唱”!
注釋:①②③鄭炎貴《長詩〈孔雀東南飛〉與潛山之緣》④李杏林《孔雀東南飛》(續(xù)編)。/(拙文長約35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