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我會耐不住書齋的寂寞,習慣以一個旁觀者,或者說一個路人,在路上一邊走,一邊觀察從我身旁走過的川流不息的陌生行人:有長得漂亮的,或長得不那么漂亮的;有高挑的,有矮墩的;有老氣橫秋的,或朝氣蓬勃的;有戴黑框眼鏡的學生,也有西裝革履夾小皮包挺肚子鼻孔朝天的;有目光凝聚的,有目光呆滯的,還有像我這樣靜立觀望的。我觀察每個人不同的表情和動作,然后猜測著他們的思想。
行走于繁密的人流中,和無數(shù)個陌生的面孔擦肩而過,突然會從心底蔭生出一種孤獨的失落感。這時頭腦中會產(chǎn)生某種期盼:期盼會有一只手從身后突然拍我的肩,搭在我肩膀上,或是突然有那么一個熟悉的聲音透過熱鬧嘈雜的街頭喚我的名字。
行走所帶來的快樂,是于喧囂中保持一種安詳,于浮躁中堅守一份安靜。這種行走的方式是最本能的真切。相反,現(xiàn)代都市人的奔忙,每天瘋狂地擠著公交,騎車、打的、乘電梯,而越來越多的城市商業(yè)步行街似乎是為純粹的上街購物者所準備的。
不想行走時,會首選騎單車代步。逢上假期且風和日麗的天氣,會約上幾個朋友蹬著單車在郊區(qū)兜兜風。逆風而上或順風而下的感覺都讓人覺得舒坦。騎累了就停在田野路邊,席地而坐。仰面躺在草叢中對著藍色天空的云卷云舒瞇上眼睛,感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我并不相信。即便現(xiàn)在各種媒體和信息渠道如此發(fā)達,也遠不如走出書齋切身感受一下外面的真實世界來得深刻。我開始相信這已不僅僅是一種肉體的行走,更是我們的思想甚至我們的人生不斷地在行走、在感受。
在路上,在行走——將會成為永恒的生活方式。從此岸到彼岸,最終走向只屬于我們自己的歸宿。寫到這里,居然感受頗深。不遠處似乎有許多路在眼前紛繁交錯,在腳下開始無盡地蔓延開來。
最后,還是留下關(guān)于路的那句哲理吧。“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