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打糍粑,鄉(xiāng)下的年味便濃了。在孩子們吆五喝六的嬉鬧和鞭炮聲中,大人們從梁上拿下塵封已近一年的幾根粑棍,洗凈,放入水缸中浸泡。從豆桶里淘出浸得白晃晃的糯米,一一濾干。此時,灶塘里的火已經(jīng)熊熊燃燒起來,噼啪響著映紅了半邊屋子。鍋臺上的飯甑已是熱氣騰騰,呼愣愣,整個屋子彌漫著飯甑散發(fā)出的木的清香。將糯米倒入甑中,蒸上半個時辰,香噴噴的米飯就出籠了。稻場邊那已經(jīng)洗得干干凈凈的石臼旁,早已圍上了三四個年輕力壯的漢子,米飯倒入石臼之中,漢子們便操起粑棍喊著號子向石臼使著全身力氣。那雄渾的吆喝與節(jié)律舞動的膀子,成了年節(jié)中一道永恒的風景。
大紅的對聯(lián)貼在門楣上。木質(zhì)的是陳年老屋,也早已收拾得干干凈凈。石質(zhì)的大多為新房,顯得高大氣派。間或有三五家洋樓,更是如同鶴立雞群。不管怎樣,對聯(lián)大多都選金字的,莊重氣派。有講究的還要放上一掛鞭炮,不單貼對聯(lián),還要貼門神貼財神請福字,與城里別無二致。
年貨早已辦齊,女主人便忙得團團轉(zhuǎn)。炒瓜子、烙花生、炸麻花、做麻糖,鍋臺上奏一曲鍋碗瓢盆的交響,廳堂里漾一屋孩子們的笑聲。一人登臺獻藝,幾位動口品嘗?春⒆觽円粋個吃得臉放紅光,女主人就象是一朵太陽花開放在灶臺。
年飯擺上了桌子,一掛長長的鞭炮震得地動山搖。男主人拾起慈祥的面孔,把威嚴掛在臉上。此時,孩子們變得乖多了,不聲不響肅立一旁。斟過一遍酒后,主人撲通一聲跪在桌子的下方,虔誠地三叩九拜,口中念念有詞,大意是請祖人們回家過年。此時,大門虛掩著,留有一道縫隙,目的是好讓祖人們出入,這也是上行下效的規(guī)矩,代代沿襲,不可更改。老人們可以講出它的典故,年少的卻很少用心去聽。有不醒事的孩子望著大人翹著屁股磕頭,忍禁不住笑出聲來,便立即招來怒目。偶爾有大人拜完也要小孩跪拜的,但十有八九的孩子不愿做這檔并不費力氣的事兒,因而便躲在房間里不肯出來,直到大人行完敬祖儀式。
吃年飯的時候,氣氛又活躍起來。大人們張開笑臉,把那些吉祥祝福的話傾注到孩子們的身上,把一桌子豐盛的菜肴一一夾到孩子們的碗里。平日里不曾喝到的飲料,這會兒桌子上也擺得琳瑯滿目。有民諺曰“大人望種田,小孩望過年”。過年,是孩子們的天堂!
年節(jié)期間,家家燒有爐火。準備了一冬并已風干的樹蔸子、片柴,架在火塘里熊熊燃燒,一屋子都暖融融的;鹛恋臋M梁上掛滿了一排排的臘肉,已被煙火熏得通紅。正月一到,有客人來家,取一塊切開,松明子一般。炒也好,煮也好,香透一垸子。這種臘肉,真正的城里人是享受不到的。過去,物資緊俏,鄉(xiāng)下視同珍品,現(xiàn)在雖家家富足,但也不輕易示人。
爐火旺旺不熄,大年三十守歲。除夕夜,一家人圍坐在火塘旁,看電視聽故事,其樂融融。通紅的炭火上,架起鐵鉗,放幾塊糍粑上面,直烤得兩面焦黃。
頒開,蘸點糖,香噴噴、甜絲絲,直吃得舌頭不能打轉(zhuǎn)。家有老人的這個時候盡顯風光,他們談天說地,追根挖古,一個個神話傳說,一個個凄美故事,以口頭形式傳承下來。看著兒孫們?nèi)缱砣绨V的樣子,老人的心里就象灌了蜜似的。
子時一過,老人總要從火爐里夾起十個紅彤彤的火炭,按順序排好,說是預兆初一到初十的天氣,而這十天氣候的好壞又分別兆示十種禽畜和農(nóng)作物,即:初雞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油十麥。城里人把希望寄托在前途上,農(nóng)人們把希望寄托在田地里。他們最大的愿望就是祈求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過年,城里與鄉(xiāng)下是不同的。城里的文明、城里的熱鬧總能牽住許多過客,但我卻無法拒絕鄉(xiāng)下的吸引,年年回鄉(xiāng)下過年;蛟S是因為骨子里流淌著農(nóng)人的血液?亦或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依戀?我自己也說不清道不白了?傊,在我腦子里有這么一種觀念:過年,回家!回家,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