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在離我家鄉(xiāng)不遠的一個鎮(zhèn)子發(fā)生了一件憾事。一位好心的老人家把一個被摩托車撞倒在地的小孩送到醫(yī)院,但卻被孩子的父親誤以為是肇事者,不信其說詞而大動拳腳,不幸的老人家因心臟受到驚嚇而過世了。鄉(xiāng)里的人議論紛紛,大家都指責孩子的父親的不是,更對好心的老人家同情不已,直呼好心沒好報。
在此,我不想指責什么,我想說造成這件憾事歸根到底是人性。因為人性的淳樸與善良,老人家把小孩送到醫(yī)院;又因人性中的不信任,孩子的父親不信肇事者已逃,誤以為老人家是肇事者而大動拳腳,造成悲劇。
人性,是一種復(fù)雜的情感,道不情,說不明,尤其是成年人,因人生的歷練,社會的經(jīng)歷,使他們對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誰都不信任誰。于是,每個人都在自已的心里筑起一道圍墻,封鎖著愛與善良。各掃門前雪更成了該社會生存的一條法則。善良,愛心在人的心里不斷被抽離與遠去;麻木,枯澀卻在人的心靈扎了根,發(fā)了芽。走在路上,一張張行色匆匆并麻木的面孔便展現(xiàn)在太陽底下。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是善良的,淳樸的。確實,每個剛出生的孩子都是天使,都是一張張沒被社會挑染過的白紙。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的歷練,白紙或多或少地潑灑到一些色彩。于是,人性不再是單純的善良,而是夾雜了許多的情感,有妒忌,邪惡,自私......當然,也有愛與信任。
這個悲劇本來可以不用發(fā)生的,只要孩子的父親對人性多點信任,相信老人家的說詞,那悲劇肯定是不會發(fā)生的。但孩子的父親恰恰少了這點信任。于是,導致了悲劇的產(chǎn)生。
我們都是生活在層樓林立與水泥當中,但我們的心不該像水泥般堅硬,反而該更加柔軟些。人的心就像一扇門,只有把門打開了,陽光才能照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