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還在乍暖還寒的季節(jié),兒子帶著孫女兒回到了小縣城。兒媳說:“回鄉(xiāng)下看看茶山吧!”小孫女拍手笑著說:“回老家看爺爺蓋的新房。”也或許是為了陶冶性情,也或許是故土鄉(xiāng)俗的呼喚,我們坐上車趕往那心儀中難以忘懷的小山村。
從住宅樓到辦公室,從超市到家屬院,小城的生存空間是那樣地狹小和嘈雜。滿街的人,滿街的車,除了街道便是樓房,除了電腦就是電視,時代在工業(yè)化中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在工業(yè)化中嬗變……
出了縣城,小車在312國道上奔馳,兩邊綠油油的麥苗夾雜著粉紅的桃花,黃晶晶的菜花、迎春花,白皚皚的杏花、梨花,嫩綠娥黃的柳條,從視線中迅急飄過。小孫女目不轉(zhuǎn)睛地看著窗外的花草,聽她媽媽講那些花木的名稱。小寶貝看著在微風(fēng)搖曳的桃花、柳枝,也擺動著小手:“桃花歡迎我們,柳枝歡迎我們……”
轉(zhuǎn)過獅山移民點,小車駛上了通村水泥路。山花在充滿生機的草木中更顯露出了早春的清香,汩汩的清流中抖動著垂柳和爛漫山花的倒影,一種如畫的詩意不覺撲面涌來。我忽然想起《西廂記》中“燕啼鶯歌綠映紅,小溪泛盡卻山行,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的戲文來,不禁哼了一句,小孫女偏著頭問:“爺爺你說啥?”兒子說:“爺爺在念詩。”“爺爺教我吧!”小寶貝說著從后排座位擠到了前排座位?粗斤L(fēng)野韻,抱著小孫女,我即興趣昂然地一句句教起陸游《春日》的詩句來:“風(fēng)入鞭梢緊,春從草色深,山坡臥新犢,園木轉(zhuǎn)幽禽。”小寶貝字雖然咬的不直,教了幾遍她竟然記了下來……
進了紙坊溝,漫坡的青松吸住了人的眼球。我想起西北信息報的記者李虎山問過的話,“商洛的植被可真好,滿坡的松樹,是栽的呢?還是飛播的?”我想這應(yīng)該是八十年代飛播的成果,但也有那個時代護林員的功勞。記得那時東磨溝一個陳姓護林員到處檢查、看護,非常負責(zé)。曾獲得過地區(qū)和縣政府的表彰。雖然至今這些人的養(yǎng)老保險都沒有兌付,但漫山的樹木卻記錄著他們那些人辛勤工作的篇章,無論他們生活的怎樣,對于道義和責(zé)任,他們應(yīng)該心境是平靜舒坦的。社會的歷史雖然不會說話,但社會的實際價值在人們的心中,永遠都會有一個公正的砝碼。
回到了故居,午后陽光中的小山村似乎很熱鬧,有抱著孩子玩的,有圍著一圈挑紅四的。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但人們似乎很珍惜這美好的春光。八十多歲的大嫂和七十多歲的田嫂在門前的河灘里挖地,中明哥本在地里給田姐幫忙,見我們回來了,趕忙端凳子,拿杯子給我們泡茶。一陣寒喧后,哥哥打開新房的門,兒媳和小孫女像審視一件藝術(shù)品一樣,到處看了一遍。兒媳說:“還行。”小孫女說:“好,新房好。”她還扳著指頭數(shù):“這是我第六處住房。”我不知道她從那里得到的信息概念,大概是把銅川、西安外爺?shù)姆,父母和小城的房都加在一起?shù)的吧!
到處轉(zhuǎn)的看了一會兒,我坐在道場邊和鄰居們拉家常,小孫女卻拉著她爸、她媽到河里捉魚,逮螃蟹,魚在清清的淺水中游動,兒孫們在開始泛綠的溪邊戲嬉,太陽都上半山了,小孫女也不肯離去。我不知是什么產(chǎn)生的磁力,這大概是自然山川中清新的春意吧!我似乎覺得,真正的幸福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真正的春意是在自然山川和和諧的日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