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者,蘇洵、蘇軾、蘇轍也。
稍有文學(xué)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唐宋八大家中,蘇氏父子占三人,是名副其實的文學(xué)三父子。
誠然,有文學(xué)三父子之稱的還有一例,就是曹氏父子。不是有意貶低,他們的文學(xué)成就不足以與蘇氏父子相提并論。三人中曹丕的文學(xué)成就稍差一些,不要說一般人,即便文學(xué)系畢業(yè)的高材生,恐怕也沒有幾人讀過曹丕的作品。竊以為,如若曹操沒有政治、軍事上的卓越成就,曹丕沒有當(dāng)過皇帝,他們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知道三蘇的人也知道他們的故鄉(xiāng)是四川峨眉,如若問,三蘇死后埋葬在哪里,恐怕沒有幾人能回答出來。如果告訴你,三蘇埋葬在河南郟縣,肯定驚得目瞪口呆。郟縣是河南不出名的小縣城,歷史上沒有發(fā)生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出過叫得響亮的人物,在名城如云的中國,名不見經(jīng)傳,提起縣名,聽說過的人微乎其微。說句不客氣的話,如果把“郟”與“陜”放在一起,不少人會犯糊涂,分辨不清。再說了,郟縣距峨眉三千里之遙,兩城市之間幾乎沒有可比性,郟縣不是三蘇的出生地,不是祖居地,也不是去世地,為什么他們沒有歸葬故鄉(xiāng),葉落歸根,而葬在三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呢?幾乎每個第一次聽說三蘇葬在郟縣的人,都會持懷疑態(tài)度。事實上,從古到今,懷疑的聲音就沒有中斷過。
和大家一樣,最早聽說三蘇墳在郟縣的時候,我也不相信。八十年代末,乘車從去洛陽,看見路邊有座古建筑,匾額上寫著“三蘇墳”,不知何意,問同車旅客,回答是蘇氏父子的墳?zāi)。對于這樣的回答,我不屑一顧,暗暗嘲笑,肯定是當(dāng)?shù)仡I(lǐng)導(dǎo)搞的人造景點,政績工程。孰料,經(jīng)過學(xué)者們嚴(yán)密論證,以大量史實材料和出土材料為依據(jù),解決了幾百年的困惑,這里確實埋葬著蘇軾蘇轍和他們的后代。
郟縣離我所居住的城市不遠(yuǎn),僅三百多里,我喜歡附庸風(fēng)雅,舞文弄墨,對蘇氏父子崇拜有加,不去拜謁近在咫尺的三蘇墳,實在說不過去。
兔年夏天,終于抽出時間,去了卻心愿了。
在中國,稍有名氣的景點,都少不了文人墨客的題詠、手跡,且不乏名家佳作,文人墨客喜歡借景抒情,發(fā)一番感慨;名勝古跡需要借名人題詠提高知名度,提升品位,擴大影響;后人喜歡追尋名人足跡,崇尚風(fēng)雅,顯示文化品味。三蘇是成就非凡的文學(xué)家,瞻仰陵墓者不乏文化名家、大家,故而,三蘇墳的題詠琳瑯滿目,佳作眾多,堪稱一道亮麗風(fēng)景。
千古風(fēng)流
三蘇園門口,三座門樓巍然聳立,高大,雄偉,門前是寬闊的平地,更將門樓襯托得突兀,如巍峨聳立的高山,讓人聯(lián)想到蘇氏父子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突出地位。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在燦爛的文化長廊中,在群星閃爍的文學(xué)殿堂中,蘇氏父子的文學(xué)成就舉世公認(rèn),有目共睹,這三座門樓正代表著他們在文學(xué)史上筑起的三座高峰。三座門樓大小不一,中間的更高大,兩邊的稍遜一籌。有人說,三座門樓喻意蘇氏父子三人,有人說中間的應(yīng)該代表蘇老泉,兩邊代表他的兩個兒子;也有人說,中間門樓喻意為蘇東坡,三人中,蘇軾的藝術(shù)成就最高,最受后世人推崇;還有人說,沒有過多喻意,不過是古代建筑形式之一。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如果真有喻意的話,我更贊成第二種說法。
華夏五千年,涌現(xiàn)過無數(shù)藝術(shù)家,但要挑選最全面最優(yōu)秀最了不起的藝術(shù)家,非蘇東坡莫屬。他是罕見的奇才,是公認(rèn)的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文章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為蘇黃米蔡四大家之首,繪畫方面,奠定了“文人畫”的理論基礎(chǔ),在繪畫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人像他那樣在多個領(lǐng)域達(dá)到領(lǐng)先高度。在陽春白雪里,他獨領(lǐng)風(fēng)騷;在下里巴人中,他享有盛名,我們熟知的“東坡肉”,就是他的發(fā)明,直到今天,仍然是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在民間,蘇東坡與蘇小妹的典故廣為流傳;蘇門四學(xué)士的文人雅事傳頌千古;兩次在杭州為官,留下的傳說蔚為大觀,至今仍然口口相傳,津津樂道,為茶余飯后增添不少樂趣。
氣高天下
蘇氏父子取得的偉大成就,后人望塵莫及。不要說父子三人同時登上文學(xué)巔峰的殿堂,就是能望其項背者,也足以令整個家族驕傲,令父老鄉(xiāng)親炫耀。
走進陵園大門,綠色盎然,微風(fēng)習(xí)習(xí),幽雅靜寂,靜得神秘,靜得幽深,從喧囂的世界突然墮入寂靜的環(huán)境,身子已經(jīng)置身其中了,思想還在塵世里徜徉,嘈雜的聲響在耳畔聒噪,紛亂的畫面在眼前晃動,努力使自己鎮(zhèn)靜下來,搜尋記憶中的三蘇作品,難以集中精力,腦海一片空白。在綠色中徜徉一段,在寂靜中默想許久,思想的野馬才收回來。
視線所及,樹木茂盛,草叢稠密,林間小路被青草覆蓋,時隱時現(xiàn),時通時斷,看來,三蘇園的游客并不多。朝遠(yuǎn)處張望,視線被綠色彈了回來,努力了幾次,沒有效果,無邊的綠障把目光限制在身邊,看不見前面,也看不見后面。我有些懊惱了,不情愿地把視線收回來。索性坐下來,閉上眼睛,諦聽,希冀聽見啾啾的鳥鳴,嘰嘰的蟲語,微微的風(fēng)聲。什么也沒聽到,只有軀體里血液流淌的轟轟聲,靜,太靜了,靜得瘆人。過了很久,睜開眼睛,看看四周,還是我自己。也許,這樣的環(huán)境更適合三蘇父子吧。文人喜靜,只有靜才能吟出好詩,作出好文,才能悟出深刻的道理,三蘇父子生前喜歡靜,身后也喜歡靜,在幽靜的環(huán)境里,父子三人吟詩作文,談?wù)搶W(xué)問,自得其樂。喧鬧是世俗的浮躁,與蘇氏父子無關(guān)。
細(xì)想,游人少才合乎情理,三蘇父子的魅力不是多數(shù)人所能領(lǐng)悟的,游客少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三蘇陵園熱熱鬧鬧,吵吵嚷嚷,他們就成了明星名人,匆匆過客,就不會流傳千古,也不會被另外一些人膜拜。世界需要通俗,也需要高雅。通俗是月月開花的月月紅,高雅是雪野綻放的臘梅,通俗不可少,高雅也不可少,各具情趣。
驀然,綠葉叢中閃現(xiàn)一抹白色,急切地想看個究竟,又被綠色掩映了。繼續(xù)移動腳步,白色露出了端倪,是雕像。從曲曲折折的綠色里穿行出來,方才看清楚,是蘇東坡的雕像,十幾米高,手握書卷,凝望前方,神情郁悒,似有所思。天才是孤獨的,蘇東坡乃曠世奇才,更孤獨,因為才高,遭致凡夫俗子的妒忌、陷害、誹謗,仕途坎坷,經(jīng)歷曲折,滿肚子委曲,滿腔怨言無人訴說,只好以讀書尋求超脫,以賦詩作文減輕苦楚,以精神快樂麻痹現(xiàn)實的傷痛,創(chuàng)作出一篇篇經(jīng)典之作,樹起了一座座后人難以企及的高峰。蘇東坡的曲折遭遇,坎坷仕途,復(fù)雜心路歷程,對他來說,是災(zāi)難,是痛苦,是寂寞,是孤獨;對后世來說,是幸事。如果蘇東坡官場得意,生活安逸,人生道路順暢,或許不會向世人呈獻豐富而高雅的精神大餐?v觀幾千年文學(xué)史,凡創(chuàng)造出偉大作品的作者,無不有著曲折坎坷的遭遇,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杜甫、辛棄疾、陸游、曹雪芹等等,無不詮釋著此理。那些仕途順利、生活富足者,很難創(chuàng)造出經(jīng)典作品,縱使當(dāng)時流行一時,也不過是過眼煙云,作品比本人的壽命更短暫。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東坡的坎坷人生成就了他,也為后人提供了豐富多彩、絢爛多姿的精神食糧。只是,蘇東坡一生都被煩惱所纏繞,一生都在遭人忌妒,一生都在顛沛流離,太委曲他了,太讓人憐憫了,想起來不寒而栗。
三蘇墳
一代文章三父子,千秋俎豆兩峨眉。
告別蘇東坡雕像,向前走,前面有座門樓,不高不大,若非古代建筑式樣,和普通農(nóng)舍沒什么兩樣;仡^望望走過的路,再看看腳下的柏油路,忽然明白了,這是原來的的三蘇墳大門,數(shù)年前看到的三蘇墳古建筑就是此處,剛才穿過的巍峨門樓,為近年來建造。我想,如果三蘇父子地下有知,看到他們死后幾百年,陵園大規(guī)模擴建,占地幾百畝,必定心生不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陵園不在大,有內(nèi)涵則有魅力,有人虔誠拜謁。三蘇父子的名氣夠大了,穿過近千年塵埃而沒有湮滅,足以證實其魅力,他們的不朽不依賴于陵園的鋪張揚厲,不朽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注腳,比墳?zāi)沟纳ΩL久,傳世更久遠(yuǎn)。陵園再大再奢華,總有雨打風(fēng)吹去的時候,而作品則隨著時間流逝,放射的光芒越來越耀眼,越來越鮮亮,因為,他們創(chuàng)造的奇跡,永遠(yuǎn)不會被復(fù)制。
小門樓門楣題寫三個字:“三蘇墳”, 不大,不張揚,樸實,穩(wěn)固,是大書法家啟功先生的手跡。書法大家為文章大家題寫匾額,不枉書法家的名聲;陵園由幾百年后的書法泰斗題寫匾額,增輝添色,三蘇父子若地下有知,也會倍感欣慰。
浩然正氣
道德文章千秋頌,才華氣節(jié)百世尊。
三蘇父子以文才聞名天下,他們不是富豪,沒有太多的金錢修建豪華墓園,大興土木也非他們?nèi)の端,尋求一個安靜的棲身之地,就心滿意足了。靜悄悄地來,靜悄悄地走,一生功過任由后世評說。
神道不寬,如鄉(xiāng)間路,兩邊有三對石獸,石馬,石羊,另有一對,一損壞一丟失,看不出模樣,還有一對翁仲,皆矮小,不及皇帝陵石獸的一半大。柏樹倒高大挺拔,歷經(jīng)近千年風(fēng)雨,生機盎然,流綠溢翠。
或許是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旅游事業(yè),聽起來光明堂皇,叫了九百多年的“三蘇墳”,現(xiàn)在改名叫“三蘇園”了,一字之差,反映出思想之別,風(fēng)俗差異。
青山玉瘞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來拜謁三蘇父子的人,幾乎都存有疑問:蘇氏父子是四川峨眉人,為什么沒有葉落歸根,埋葬于家鄉(xiāng),而選擇與他們沒有關(guān)系的郟縣作為終老之地呢?
還得從蘇東坡說起。他一生宦海沉浮,幾度謫遷,足跡遍及山南海北,兩次回四川理喪、任陜西鳳翔簽判,幾次經(jīng)過郟縣,游覽嵩山南麓小山,看到這里與家鄉(xiāng)峨眉山相似,將這里命名為小峨眉,萌生了歸葬此處之意。小峨眉不但“形勝類其鄉(xiāng)”,而且離京師開封較近,其兄弟子孫亦多在附近居住、為官,便于他們將來歸葬和祭奠。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弟弟,蘇轍欣然贊同哥哥的意見。
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東坡病逝于常州。臨終前,曾經(jīng)給蘇轍寫信,“葬我于嵩山下”。蘇東坡毅然拋棄了他熱愛的山水,放棄了葉落歸根的傳統(tǒng)觀念,選中小峨眉為葬身地,應(yīng)該說,需要勇氣和決心。次年,蘇轍和蘇東坡幼子蘇過遵從遺命,將他遷葬于小峨眉。
青山有幸埋名家,從此,嵩山南麓這片默默無聞的小山坡,因為蘇東坡的長眠,流傳千古,載入史冊,與秀甲天下的四川峨眉山稱兄道弟了,成為無數(shù)人心目中的圣地,在人文景觀中成為獨特風(fēng)景。
11年后,蘇轍去世,也葬在這里。生前,兄弟倆手足情深,相互愛賞,詩歌唱和更為千古奇觀。兄弟唱和始于嘉祐四年,同舟出蜀,終于建中靖國元年,持續(xù)時間長達(dá)43年,篇篇都稱得上精品佳作,其兄弟之情深,持續(xù)之長久,情趣之高雅,內(nèi)容之豐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雖然兄弟怡怡,卻各自忙于政務(wù),為生活奔波,匆匆忙忙,聚少離多,思念之情伴隨終生。蘇轍去世后,與兄長蘇軾葬在一起,了卻了思念之苦,長相廝守,再也不分離了。
蘇軾蘇轍埋葬在小峨眉后,被稱為二蘇墳。后來,蘇東坡的兒子蘇過和蘇轍的兒子蘇適也葬在這里,成為蘇家墳地。附近的村莊更名為蘇墳村,直到今天仍沿用此名。可見,百姓對蘇家人多么熱愛。
到了元代,郟縣縣尹楊允拜謁蘇軾蘇轍兄弟,認(rèn)為兄弟倆皆出于父親蘇洵先生,蘇洵葬在老家四川眉山,相距數(shù)千里,在陰間里往來不方便,于是,就在兩座墳之間為蘇洵建造了衣冠冢,至此,這里改稱為“三蘇墳”。
千秋景仰
大山名川存千古英靈之氣,皇天后土知一生忠義之心。
蘇氏父子從巴山蜀水走出來,飽覽大好河山,寫出了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父子三人不只文章光照千古,也是一心為民的好官,名列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就是蘇東坡在杭州任知府時,帶領(lǐng)百姓疏浚河道,為群眾辦的一件實事,好事。后人為了紀(jì)念他的功績,將這段長堤命名為“蘇堤”。心系百姓的人,百姓忘不了他;禍國殃民的人,百姓也忘不了他,只是,記住的方式不一樣,比如秦檜,比如萬俟卨。
蘇園聽雨
拜謁蘇墳對我來說,幾乎是朝圣般虔誠,每個角落都走到了,每個細(xì)節(jié)都看到了,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品,慢慢往蘇墳踱。穿過景仰堂,來到墓園,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三座墳,我沒有急于走過去,呆呆地立在那里遐想。這里更寂靜,沒有人語,沒有喧鬧,偶爾傳來幾聲鳥鳴,清脆,響亮,樂耳?諝鉂駶櫍瑠A雜著柏樹的芳香,沁入心脾,濕潤和芳香如溫柔的小手,將躁熱的胸部撫慰得熨帖,平坦,舒適。
緩步向墳?zāi)棺哌^去,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分居左右,墓碑上分別鐫刻:“宋老泉蘇先生墓”、“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宋潁濱子由蘇先生墓”,碑前分別設(shè)立供桌、石蠟臺、石香爐,香煙裊裊。
墓園里柏樹成林,據(jù)說有600余棵,多為明清所植,郁郁蔥蔥,蒼翠挺拔,細(xì)者大腿粗,粗者一摟細(xì)。墓園里柏樹極為奇特,皆向西南方傾斜,好似眺望故鄉(xiāng)。據(jù)說,蘇氏兄弟埋葬在這里后,非常思念故鄉(xiāng),柏樹頗具靈性,作斜身眺望狀,當(dāng)?shù)匕傩辗Q之為“思鄉(xiāng)柏”,是為奇觀。
外面酷熱難耐,墓園陰涼如秋,舒爽。
“蘇園聽雨”為郟縣古八景之一。雨天,最好是落雨的夜晚,雨滴落在稠密的柏樹上,淅淅瀝瀝,嘀嘀嗒嗒,如柏樹對話,如蘇氏父子談詩論文,探討學(xué)問,如琴聲琤琤,如笛聲悠悠,那是天籟之音,神仙之樂,聞之,三月不知肉味,多么令人神往啊!可惜,今天沒有雨,近幾天也沒有雨。
浩然正氣
道德文章千秋頌,才華氣節(jié)百世尊。
出了墓園,循路至三蘇祠。祠內(nèi)有全國唯一的元代三蘇塑像,保存完好。蘇洵端坐于中間,蘇軾蘇轍分坐于左右。據(jù)介紹,“文革”期間,三蘇祠曾經(jīng)改為學(xué)校,要砸碎塑像,一位老師不忍心幾百年的寶貝毀于一旦,便想出奇招,在塑像前砌一道墻,貼上毛主席像,躲過一劫。
這位老師保存下來的不僅僅是蘇氏父子的塑像,更是對他們的敬仰,對他們的熱愛。蘇氏父子不是郟縣人,但深受郟縣人愛戴,生了根,發(fā)了芽,長成了參天大樹。百姓視他們?yōu)猷l(xiāng)賢鄉(xiāng)親,視他們?yōu)闃s耀,像對待自己的先祖一樣,容不得任何人對他們的玷污。
塑像前放置三只座墊,磨得光光的,可以看出,不少人跪下磕過頭。仰視片刻,我屈身跪下,恭恭敬敬地磕頭,表達(dá)崇敬之情。
驚濤拍岸
三蘇祠東邊是碑林,共有三百多塊石碑,匯集了啟功、沈鵬、歐陽中石等當(dāng)代190多位書法家,書寫蘇東坡的詩文作品136篇。值得一提的是大江東去碑園,由一百位書法家書寫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用真、草、隸、篆、行不同書體書寫,或豪放,或細(xì)膩,或粗獷,或靈動,或古雅,或精致,或拙樸,姿態(tài)紛呈,蔚為壯觀,成為東坡碑林一大亮點。最引人注目的是毛澤東的手書,被鐫刻在顯著位置,占據(jù)一面墻,為游客必看之處。
游覽三蘇園,仿佛進行了一次文化之旅,與仰慕已久的文學(xué)大師對話,凈化了心靈,受益匪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