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鎮(zhèn)荊紫關我是深有感情的。
先是在饑饉歲月里娘從挑夫筐簍里討價還價卸下紅薯干,那可是又甜又香又脆的好吃食,生吃脆生生咯嘣作響,家庭條件好的子弟才有機會享用,咱們姊妹五六個,靠娘一個人掙工分,一頭沉干部家庭,缺糧大戶,再奔,還是落在人后,吃零食敗家當嘛。掰成小塊兒熬著吃別有一番滋味。最實惠的吃法是將紅薯干磨成面粉搓成丸子攪糊湯。如果來了客人,會蒸上一籠紅薯面饃,熱騰騰端上飯桌,那黑里透著紅的塊塊誘惑,讓人躲在角落里直咽口水。
接著是挑缸挑罐兒的漢子們運來水缸腌菜缸茶罐藥罐酒壇子,沿途叫賣,三繞四繞就把買主繞到里頭損失個塊兒八角。便笑話山里人不會算賬,落下個笑料“山里人生得憨,三八二十三”。山里人習慣于把荊紫關人稱為口上人,意為城市口岸的人,很敬畏的稱謂。為挽回錯念《乘法口訣》的尷尬顏面,隨手在荒地里拔一撮橢圓葉野草,送給荊紫關挑夫,說是茄子苗。挑夫雙手捧過來,置放擔子中間,生怕太陽曬蔫兒,走一程翻開看看,精心呵護,急匆匆趕回家栽入菜園,澆灌施肥,巴望到開花時才發(fā)現栽了一園子雜草,憋著一肚子火氣無處發(fā)泄,不敢聲張,悄沒聲息吞咽一口惡氣。再入山里,山民羞辱說“口上人生得能,茄子開花氣死人”。
說笑歸說笑,荊紫關人運來的紅薯干、粉條、白菜、瓦缸、瓷罐、彩線讓年有了年味兒,還有買走檁條椽梁牛羊山貨,換回的是香皂肥皂料子布,有勞力的家庭,積攢個百兒八十塊錢,幾個人一吆喝,結伴去荊紫關,五更動身,日落西山又趕回來了,提兜里裝回不郎鼓鞭炮火石餅干打火機。最讓人期盼的,每到農歷正月,翻越幾架山去看荊紫關來山里演出的豫劇曲劇越調,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趙氏孤兒》《秦香蓮》《卷席筒》,在我心目中,荊紫關簡直就是香港澳門大上海,是那樣的神秘、遙遠,讓人無限向往……
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去縣城參加工作會議因道路中斷繞道荊紫關的。漫步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街頭,自南向北,青石鋪街,700余間店鋪串成五里長街,木墻灰瓦,翹檐雕飾。夜幕降臨,店主正將木板嵌成的房門一塊塊合攏關閉。穿越時空,依稀看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在街道最南端,跨街矗立古老的關門,門楣“荊紫關”三個大字赫然在目。無論是祈福風平浪靜的平浪宮,命名禹皇宮的湖廣會館,臨丹江建戲樓過道樓鐘樓石獅把門莊重威嚴的山陜會館,還是高墻闊背檐頂豪華的府臺衙門,無不透視出這方熱土的大氣闊卓。唐儀風二年建造的法海禪寺,明朝構建的清真寺,青龍山羅漢洞,香煙繚繞,見證著古鎮(zhèn)的變遷。駐足三省石前,感嘆一腳踏三省的豪邁。
夜宿白浪街,這里是秦地,自有一份親切感。躺在床上,總也不能入眠,一種熟悉的聲音在耳畔回蕩,細聽,嘩嘩流淌的,是從秦嶺深處發(fā)源,經商山過丹鳳匯聚成江的丹江在激蕩。“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我把根由細說端詳,想當年……”多么熟悉的臺詞旋律,我披衣起床,佇立窗前,窗外,沒有一線燈光,一彎明月斜掛天際,這唱腔委婉,時高時低,不時伴有棒棒的敲擊聲,距我不遠的土屋里傳出來。從曲調可以斷定,這是豫地居戶,河南地方劇種繁多,申鳳梅塑造的諸葛亮形象讓我對周口地區(qū)越調情有獨鐘,聽到土屋里傳出的悅耳旋律,把我?guī)肟鞓返耐,回到趕場子看戲的艱難跋涉,孰料在這他鄉(xiāng)靜謐的夜晚,無需移步就可品嘗久違的聲音。
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戰(zhàn)事頻繁,如今不再朝秦暮楚。勤勞的荊紫關人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鎮(zhèn)政府領導更是賦予荊紫關新的內容。因為書法,相繼結識了荊紫關鎮(zhèn)汪金強、魏國峰、陸建國、王華平、陸錫芳等政府領導和專家,有幸應邀參加首屆“丹之緣”書畫展開幕式。300余幅書畫作品出自本土作者之手,他們是6萬多荊紫關人書畫愛好者,不乏精品力作,也有略顯稚嫩的新手。我參加過一些展賽活動,從縣城州城到省城,1993年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觀看過天津一位印象派畫家畫展,還從未到小鎮(zhèn)看過展覽,接到邀請我有些遲疑。汪金強鎮(zhèn)長、陸建國主任的盛情邀請,我是沒有理由佛了他們的美意,更何況這里有寄托詩意的丹江,耳熟能詳的劇目,古老愜意的青石小街,幽靜深遠的禪房,都給我深深的誘惑。上世紀80年代從江蘇派來科技扶貧享受國務院津貼蠶桑專家陸錫芳先生扎根古鎮(zhèn)更是令人欽佩。一幅幅書畫作品靜止了我的思緒,這些握撅頭敲檀板拉胡琴執(zhí)教鞭的手,依然能飛揚出優(yōu)美畫面,用書畫抒發(fā)自己情感。展覽的場地遠不如美術館闊卓氣派,作品深度也沒有名家大腕的深邃高遠,卻能從作品中折射出樸素大方,透出思想的真實。
溫潤的風搖曳著柳絮,吹不散濃濃書畫情誼。2013年春季,不經意間,我已融入到這個充滿真實善良的群體,讓書畫回歸本真,抒寫真情……
古鎮(zhèn)荊紫關
朱金華
對于古鎮(zhèn)荊紫關我是深有感情的。
先是在饑饉歲月里娘從挑夫筐簍里討價還價卸下紅薯干,那可是又甜又香又脆的好吃食,生吃脆生生咯嘣作響,家庭條件好的子弟才有機會享用,咱們姊妹五六個,靠娘一個人掙工分,一頭沉干部家庭,缺糧大戶,再奔,還是落在人后,吃零食敗家當嘛。掰成小塊兒熬著吃別有一番滋味。最實惠的吃法是將紅薯干磨成面粉搓成丸子攪糊湯。如果來了客人,會蒸上一籠紅薯面饃,熱騰騰端上飯桌,那黑里透著紅的塊塊誘惑,讓人躲在角落里直咽口水。
接著是挑缸挑罐兒的漢子們運來水缸腌菜缸茶罐藥罐酒壇子,沿途叫賣,三繞四繞就把買主繞到里頭損失個塊兒八角。便笑話山里人不會算賬,落下個笑料“山里人生得憨,三八二十三”。山里人習慣于把荊紫關人稱為口上人,意為城市口岸的人,很敬畏的稱謂。為挽回錯念《乘法口訣》的尷尬顏面,隨手在荒地里拔一撮橢圓葉野草,送給荊紫關挑夫,說是茄子苗。挑夫雙手捧過來,置放擔子中間,生怕太陽曬蔫兒,走一程翻開看看,精心呵護,急匆匆趕回家栽入菜園,澆灌施肥,巴望到開花時才發(fā)現栽了一園子雜草,憋著一肚子火氣無處發(fā)泄,不敢聲張,悄沒聲息吞咽一口惡氣。再入山里,山民羞辱說“口上人生得能,茄子開花氣死人”。
說笑歸說笑,荊紫關人運來的紅薯干、粉條、白菜、瓦缸、瓷罐、彩線讓年有了年味兒,還有買走檁條椽梁牛羊山貨,換回的是香皂肥皂料子布,有勞力的家庭,積攢個百兒八十塊錢,幾個人一吆喝,結伴去荊紫關,五更動身,日落西山又趕回來了,提兜里裝回不郎鼓鞭炮火石餅干打火機。最讓人期盼的,每到農歷正月,翻越幾架山去看荊紫關來山里演出的豫劇曲劇越調,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趙氏孤兒》《秦香蓮》《卷席筒》,在我心目中,荊紫關簡直就是香港澳門大上海,是那樣的神秘、遙遠,讓人無限向往……
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去縣城參加工作會議因道路中斷繞道荊紫關的。漫步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街頭,自南向北,青石鋪街,700余間店鋪串成五里長街,木墻灰瓦,翹檐雕飾。夜幕降臨,店主正將木板嵌成的房門一塊塊合攏關閉。穿越時空,依稀看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在街道最南端,跨街矗立古老的關門,門楣“荊紫關”三個大字赫然在目。無論是祈福風平浪靜的平浪宮,命名禹皇宮的湖廣會館,臨丹江建戲樓過道樓鐘樓石獅把門莊重威嚴的山陜會館,還是高墻闊背檐頂豪華的府臺衙門,無不透視出這方熱土的大氣闊卓。唐儀風二年建造的法海禪寺,明朝構建的清真寺,青龍山羅漢洞,香煙繚繞,見證著古鎮(zhèn)的變遷。駐足三省石前,感嘆一腳踏三省的豪邁。
夜宿白浪街,這里是秦地,自有一份親切感。躺在床上,總也不能入眠,一種熟悉的聲音在耳畔回蕩,細聽,嘩嘩流淌的,是從秦嶺深處發(fā)源,經商山過丹鳳匯聚成江的丹江在激蕩。“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我把根由細說端詳,想當年……”多么熟悉的臺詞旋律,我披衣起床,佇立窗前,窗外,沒有一線燈光,一彎明月斜掛天際,這唱腔委婉,時高時低,不時伴有棒棒的敲擊聲,距我不遠的土屋里傳出來。從曲調可以斷定,這是豫地居戶,河南地方劇種繁多,申鳳梅塑造的諸葛亮形象讓我對周口地區(qū)越調情有獨鐘,聽到土屋里傳出的悅耳旋律,把我?guī)肟鞓返耐,回到趕場子看戲的艱難跋涉,孰料在這他鄉(xiāng)靜謐的夜晚,無需移步就可品嘗久違的聲音。
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戰(zhàn)事頻繁,如今不再朝秦暮楚。勤勞的荊紫關人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鎮(zhèn)政府領導更是賦予荊紫關新的內容。因為書法,相繼結識了荊紫關鎮(zhèn)汪金強、魏國峰、陸建國、王華平、陸錫芳等政府領導和專家,有幸應邀參加首屆“丹之緣”書畫展開幕式。300余幅書畫作品出自本土作者之手,他們是6萬多荊紫關人書畫愛好者,不乏精品力作,也有略顯稚嫩的新手。我參加過一些展賽活動,從縣城州城到省城,1993年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觀看過天津一位印象派畫家畫展,還從未到小鎮(zhèn)看過展覽,接到邀請我有些遲疑。汪金強鎮(zhèn)長、陸建國主任的盛情邀請,我是沒有理由佛了他們的美意,更何況這里有寄托詩意的丹江,耳熟能詳的劇目,古老愜意的青石小街,幽靜深遠的禪房,都給我深深的誘惑。上世紀80年代從江蘇派來科技扶貧享受國務院津貼蠶桑專家陸錫芳先生扎根古鎮(zhèn)更是令人欽佩。一幅幅書畫作品靜止了我的思緒,這些握撅頭敲檀板拉胡琴執(zhí)教鞭的手,依然能飛揚出優(yōu)美畫面,用書畫抒發(fā)自己情感。展覽的場地遠不如美術館闊卓氣派,作品深度也沒有名家大腕的深邃高遠,卻能從作品中折射出樸素大方,透出思想的真實。
溫潤的風搖曳著柳絮,吹不散濃濃書畫情誼。2013年春季,不經意間,我已融入到這個充滿真實善良的群體,讓書畫回歸本真,抒寫真情……
古鎮(zhèn)荊紫關
朱金華
對于古鎮(zhèn)荊紫關我是深有感情的。
先是在饑饉歲月里娘從挑夫筐簍里討價還價卸下紅薯干,那可是又甜又香又脆的好吃食,生吃脆生生咯嘣作響,家庭條件好的子弟才有機會享用,咱們姊妹五六個,靠娘一個人掙工分,一頭沉干部家庭,缺糧大戶,再奔,還是落在人后,吃零食敗家當嘛。掰成小塊兒熬著吃別有一番滋味。最實惠的吃法是將紅薯干磨成面粉搓成丸子攪糊湯。如果來了客人,會蒸上一籠紅薯面饃,熱騰騰端上飯桌,那黑里透著紅的塊塊誘惑,讓人躲在角落里直咽口水。
接著是挑缸挑罐兒的漢子們運來水缸腌菜缸茶罐藥罐酒壇子,沿途叫賣,三繞四繞就把買主繞到里頭損失個塊兒八角。便笑話山里人不會算賬,落下個笑料“山里人生得憨,三八二十三”。山里人習慣于把荊紫關人稱為口上人,意為城市口岸的人,很敬畏的稱謂。為挽回錯念《乘法口訣》的尷尬顏面,隨手在荒地里拔一撮橢圓葉野草,送給荊紫關挑夫,說是茄子苗。挑夫雙手捧過來,置放擔子中間,生怕太陽曬蔫兒,走一程翻開看看,精心呵護,急匆匆趕回家栽入菜園,澆灌施肥,巴望到開花時才發(fā)現栽了一園子雜草,憋著一肚子火氣無處發(fā)泄,不敢聲張,悄沒聲息吞咽一口惡氣。再入山里,山民羞辱說“口上人生得能,茄子開花氣死人”。
說笑歸說笑,荊紫關人運來的紅薯干、粉條、白菜、瓦缸、瓷罐、彩線讓年有了年味兒,還有買走檁條椽梁牛羊山貨,換回的是香皂肥皂料子布,有勞力的家庭,積攢個百兒八十塊錢,幾個人一吆喝,結伴去荊紫關,五更動身,日落西山又趕回來了,提兜里裝回不郎鼓鞭炮火石餅干打火機。最讓人期盼的,每到農歷正月,翻越幾架山去看荊紫關來山里演出的豫劇曲劇越調,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趙氏孤兒》《秦香蓮》《卷席筒》,在我心目中,荊紫關簡直就是香港澳門大上海,是那樣的神秘、遙遠,讓人無限向往……
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去縣城參加工作會議因道路中斷繞道荊紫關的。漫步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街頭,自南向北,青石鋪街,700余間店鋪串成五里長街,木墻灰瓦,翹檐雕飾。夜幕降臨,店主正將木板嵌成的房門一塊塊合攏關閉。穿越時空,依稀看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在街道最南端,跨街矗立古老的關門,門楣“荊紫關”三個大字赫然在目。無論是祈福風平浪靜的平浪宮,命名禹皇宮的湖廣會館,臨丹江建戲樓過道樓鐘樓石獅把門莊重威嚴的山陜會館,還是高墻闊背檐頂豪華的府臺衙門,無不透視出這方熱土的大氣闊卓。唐儀風二年建造的法海禪寺,明朝構建的清真寺,青龍山羅漢洞,香煙繚繞,見證著古鎮(zhèn)的變遷。駐足三省石前,感嘆一腳踏三省的豪邁。
夜宿白浪街,這里是秦地,自有一份親切感。躺在床上,總也不能入眠,一種熟悉的聲音在耳畔回蕩,細聽,嘩嘩流淌的,是從秦嶺深處發(fā)源,經商山過丹鳳匯聚成江的丹江在激蕩。“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我把根由細說端詳,想當年……”多么熟悉的臺詞旋律,我披衣起床,佇立窗前,窗外,沒有一線燈光,一彎明月斜掛天際,這唱腔委婉,時高時低,不時伴有棒棒的敲擊聲,距我不遠的土屋里傳出來。從曲調可以斷定,這是豫地居戶,河南地方劇種繁多,申鳳梅塑造的諸葛亮形象讓我對周口地區(qū)越調情有獨鐘,聽到土屋里傳出的悅耳旋律,把我?guī)肟鞓返耐,回到趕場子看戲的艱難跋涉,孰料在這他鄉(xiāng)靜謐的夜晚,無需移步就可品嘗久違的聲音。
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戰(zhàn)事頻繁,如今不再朝秦暮楚。勤勞的荊紫關人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鎮(zhèn)政府領導更是賦予荊紫關新的內容。因為書法,相繼結識了荊紫關鎮(zhèn)汪金強、魏國峰、陸建國、王華平、陸錫芳等政府領導和專家,有幸應邀參加首屆“丹之緣”書畫展開幕式。300余幅書畫作品出自本土作者之手,他們是6萬多荊紫關人書畫愛好者,不乏精品力作,也有略顯稚嫩的新手。我參加過一些展賽活動,從縣城州城到省城,1993年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觀看過天津一位印象派畫家畫展,還從未到小鎮(zhèn)看過展覽,接到邀請我有些遲疑。汪金強鎮(zhèn)長、陸建國主任的盛情邀請,我是沒有理由佛了他們的美意,更何況這里有寄托詩意的丹江,耳熟能詳的劇目,古老愜意的青石小街,幽靜深遠的禪房,都給我深深的誘惑。上世紀80年代從江蘇派來科技扶貧享受國務院津貼蠶桑專家陸錫芳先生扎根古鎮(zhèn)更是令人欽佩。一幅幅書畫作品靜止了我的思緒,這些握撅頭敲檀板拉胡琴執(zhí)教鞭的手,依然能飛揚出優(yōu)美畫面,用書畫抒發(fā)自己情感。展覽的場地遠不如美術館闊卓氣派,作品深度也沒有名家大腕的深邃高遠,卻能從作品中折射出樸素大方,透出思想的真實。
溫潤的風搖曳著柳絮,吹不散濃濃書畫情誼。2013年春季,不經意間,我已融入到這個充滿真實善良的群體,讓書畫回歸本真,抒寫真情……
古鎮(zhèn)荊紫關
朱金華
對于古鎮(zhèn)荊紫關我是深有感情的。
先是在饑饉歲月里娘從挑夫筐簍里討價還價卸下紅薯干,那可是又甜又香又脆的好吃食,生吃脆生生咯嘣作響,家庭條件好的子弟才有機會享用,咱們姊妹五六個,靠娘一個人掙工分,一頭沉干部家庭,缺糧大戶,再奔,還是落在人后,吃零食敗家當嘛。掰成小塊兒熬著吃別有一番滋味。最實惠的吃法是將紅薯干磨成面粉搓成丸子攪糊湯。如果來了客人,會蒸上一籠紅薯面饃,熱騰騰端上飯桌,那黑里透著紅的塊塊誘惑,讓人躲在角落里直咽口水。
接著是挑缸挑罐兒的漢子們運來水缸腌菜缸茶罐藥罐酒壇子,沿途叫賣,三繞四繞就把買主繞到里頭損失個塊兒八角。便笑話山里人不會算賬,落下個笑料“山里人生得憨,三八二十三”。山里人習慣于把荊紫關人稱為口上人,意為城市口岸的人,很敬畏的稱謂。為挽回錯念《乘法口訣》的尷尬顏面,隨手在荒地里拔一撮橢圓葉野草,送給荊紫關挑夫,說是茄子苗。挑夫雙手捧過來,置放擔子中間,生怕太陽曬蔫兒,走一程翻開看看,精心呵護,急匆匆趕回家栽入菜園,澆灌施肥,巴望到開花時才發(fā)現栽了一園子雜草,憋著一肚子火氣無處發(fā)泄,不敢聲張,悄沒聲息吞咽一口惡氣。再入山里,山民羞辱說“口上人生得能,茄子開花氣死人”。
說笑歸說笑,荊紫關人運來的紅薯干、粉條、白菜、瓦缸、瓷罐、彩線讓年有了年味兒,還有買走檁條椽梁牛羊山貨,換回的是香皂肥皂料子布,有勞力的家庭,積攢個百兒八十塊錢,幾個人一吆喝,結伴去荊紫關,五更動身,日落西山又趕回來了,提兜里裝回不郎鼓鞭炮火石餅干打火機。最讓人期盼的,每到農歷正月,翻越幾架山去看荊紫關來山里演出的豫劇曲劇越調,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趙氏孤兒》《秦香蓮》《卷席筒》,在我心目中,荊紫關簡直就是香港澳門大上海,是那樣的神秘、遙遠,讓人無限向往……
真正踏上這片土地,是在上世紀80年代去縣城參加工作會議因道路中斷繞道荊紫關的。漫步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街頭,自南向北,青石鋪街,700余間店鋪串成五里長街,木墻灰瓦,翹檐雕飾。夜幕降臨,店主正將木板嵌成的房門一塊塊合攏關閉。穿越時空,依稀看到這里曾經的繁華。在街道最南端,跨街矗立古老的關門,門楣“荊紫關”三個大字赫然在目。無論是祈福風平浪靜的平浪宮,命名禹皇宮的湖廣會館,臨丹江建戲樓過道樓鐘樓石獅把門莊重威嚴的山陜會館,還是高墻闊背檐頂豪華的府臺衙門,無不透視出這方熱土的大氣闊卓。唐儀風二年建造的法海禪寺,明朝構建的清真寺,青龍山羅漢洞,香煙繚繞,見證著古鎮(zhèn)的變遷。駐足三省石前,感嘆一腳踏三省的豪邁。
夜宿白浪街,這里是秦地,自有一份親切感。躺在床上,總也不能入眠,一種熟悉的聲音在耳畔回蕩,細聽,嘩嘩流淌的,是從秦嶺深處發(fā)源,經商山過丹鳳匯聚成江的丹江在激蕩。“四千歲你莫要羞愧難當,聽山人我把根由細說端詳,想當年……”多么熟悉的臺詞旋律,我披衣起床,佇立窗前,窗外,沒有一線燈光,一彎明月斜掛天際,這唱腔委婉,時高時低,不時伴有棒棒的敲擊聲,距我不遠的土屋里傳出來。從曲調可以斷定,這是豫地居戶,河南地方劇種繁多,申鳳梅塑造的諸葛亮形象讓我對周口地區(qū)越調情有獨鐘,聽到土屋里傳出的悅耳旋律,把我?guī)肟鞓返耐,回到趕場子看戲的艱難跋涉,孰料在這他鄉(xiāng)靜謐的夜晚,無需移步就可品嘗久違的聲音。
腳下這片土地曾經戰(zhàn)事頻繁,如今不再朝秦暮楚。勤勞的荊紫關人建設著自己的家園,鎮(zhèn)政府領導更是賦予荊紫關新的內容。因為書法,相繼結識了荊紫關鎮(zhèn)汪金強、魏國峰、陸建國、王華平、陸錫芳等政府領導和專家,有幸應邀參加首屆“丹之緣”書畫展開幕式。300余幅書畫作品出自本土作者之手,他們是6萬多荊紫關人書畫愛好者,不乏精品力作,也有略顯稚嫩的新手。我參加過一些展賽活動,從縣城州城到省城,1993年在首都中國美術館觀看過天津一位印象派畫家畫展,還從未到小鎮(zhèn)看過展覽,接到邀請我有些遲疑。汪金強鎮(zhèn)長、陸建國主任的盛情邀請,我是沒有理由佛了他們的美意,更何況這里有寄托詩意的丹江,耳熟能詳的劇目,古老愜意的青石小街,幽靜深遠的禪房,都給我深深的誘惑。上世紀80年代從江蘇派來科技扶貧享受國務院津貼蠶桑專家陸錫芳先生扎根古鎮(zhèn)更是令人欽佩。一幅幅書畫作品靜止了我的思緒,這些握撅頭敲檀板拉胡琴執(zhí)教鞭的手,依然能飛揚出優(yōu)美畫面,用書畫抒發(fā)自己情感。展覽的場地遠不如美術館闊卓氣派,作品深度也沒有名家大腕的深邃高遠,卻能從作品中折射出樸素大方,透出思想的真實。
溫潤的風搖曳著柳絮,吹不散濃濃書畫情誼。2013年春季,不經意間,我已融入到這個充滿真實善良的群體,讓書畫回歸本真,抒寫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