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時,我回鄉(xiāng)下老家,與父親、伯父等一起前往盤龍山給先祖掃墓。
一路泥濘,朦朦細雨不斷,尚有幾分寒意。村里那幢幢漂亮的新房子在煙雨中依然顯眼,我說村里變化真大,伯父說,新房是好,可沒幾個人住,都出去掙錢了!大家言語不多,但都若有所思,偶爾也碰到前去掃墓的老鄉(xiāng),彼此笑著打個招呼。人們的心情如這朦朦細雨,綿綿的,朦朧的。
盤龍山上,墳墓一排排,彼此相伴,地下的魂靈該不會深感孤獨吧?我一邊持刀砍割祖墳上的荊棘雜草,一邊默念著:爺爺、奶奶、公公、婆婆,我們看您們來了,您們在那邊還好嗎?在這盤龍山上,與您們相伴的除了野花雜草,除了樹木荊棘,除了座座墓碑,除了偶爾的幾聲鳥鳴,恐怕只有陽光風雨了!
回想我們少年時代,成群的牧童在此放牛,到處跳躍嬉戲,全忘了這是何地,忘了那些關于鬼的嚇人故事,這竟然也是兒童獲得樂趣的地方。也曾有不少大人不時到這山上來撿柴砍柴,拿回家生火做飯取暖。牧童嬉戲的畫面,成人拾柴的身影應該給這些地下的魂靈帶來了熱鬧,帶來了溫暖,那時,相信這些魂靈并不寂寞。如今,形勢變了,生活變了,大量的人往外地城市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老人小孩也很少耕地放牛了,不少人家里耕地都拋荒了,生活燃料也早已換成了煤碳與燃氣,自然也不用上山拾柴了。盤龍山上,牧童嬉戲、成人拾柴的情景已是漸行漸遠的記憶,消失在朦朧煙雨之中,這里有的只是荒涼,有的只是冷清。
我也留意到,近十年來,每年清明節(jié),這山上的墳堆上自然少不了飄著紙剪的花串與冥錢,但前來掃墓的人已明顯稀少,這與我以前見過的各家族成員成群結隊,一起掃墓祭祖,相互交流的場景相比,已是另一番意境了。這兩年,清明節(jié)已是法定節(jié)日,足見政府對這一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重視。實際上在農村,人們在外打工謀生,掙錢不易,往返一趟,得花費千余元,為節(jié)省開支,只得托在家的親人代行掃墓祭祖了,久而久之,清明在他們的心里似乎已淡化了。我正在用心掃墓,忽聽一女人在向一老者詢問:“請問,我娘的墳在哪里?”老者平靜地回答:“我也不知道,不過,你隨便掛在哪座墳上,叫他給你娘帶去不就得了?”我聽了,深知老者是話里有話。
回來的途中,聽一位老鄉(xiāng)說“這些老人家要是九泉之下顯靈,保佑后代多掙大錢,子孫后代前來掃墓還就有點干勁。”這純樸的語言讓我明白,這些經濟上尚處于困境的人們前來掃墓祭祖在內心深處原來還是有條件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否?當然,別說他們,那些老板官員,回鄉(xiāng)掃墓祭祖,在祖墳前化燒冥錢,念念有詞的時候,何嘗不是渴望先祖顯靈,保佑他們財源滾滾,官運亨通呢?真有此事,憑著地下亡魂生前對子孫的大愛情懷,不用后人祈求,他們也自會保佑后人幸福吉祥。從事教育職業(yè)的我,覺得在這清明時節(jié),懷著一份清澈明亮之心,懷著一份對先祖懷念的真誠之心前來掃墓祭祖,也可踏青觀景,親近自然,獲得一份心靈的寧靜與蕩滌。體驗著如煙細雨,品味著泥土芳香,享受著田野風光,讓自己的心情釋放,清明在我們的心靈里,也就回歸到了它的本真。
蕓蕓眾生,闖蕩拼搏,望功成名就,求財富權貴,終為一抔黃土,魂歸大地。謀生存,闖事業(yè),求富貴,都是人之常情,但面對農村的冷清,面對那些堅守空巢的老人與小孩,想想這些孤獨者還得在這清明時節(jié)代為獻上那份來自遙遠異鄉(xiāng)的清明情思。在外奔波的人們,盡管無奈,是否也該把心中追求的天平向親情這邊傾斜?隨著政府關心“三農”問題的政策執(zhí)行力度進一步加大,相信他們定會有條件來享受清明,再現一幅“清明上河圖”。
回望盤龍山,細雨依然朦朦,那緊挨著的排排墳墓,又在等待著下一個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