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閩北,有一種小吃叫尾腸。尾腸的做法,先買來一大段豬的尾腸,洗凈,一頭用線扎緊,然后將這條腸子吹得鼓鼓的,吹好的尾腸樣子像一根長條形的氣球,掛在陰涼處涼干。
灌腸時,先將糯米浸泡到微微發(fā)白,發(fā)軟。鍋里的水燒沸,將糯米放入沸水里滾兩滾,撈起。
熱鍋倒上適當?shù)挠,放入蔥白炸出香味。倒入切好的肉丁,香菇丁或紅菇丁,爆炒幾下。再把剛撈起的糯米倒下,加入鹽,紅酒等調(diào)料,炒兩下,起鍋。裝在一個大碗里,打入一兩個蛋,拌勻,此時,餡已做好。把早已涼干的尾腸取下洗凈,解掉扎口的舊線,用新線先扎緊尾腸的一頭。
灌尾腸時,用一特制的漏斗將備好的餡慢慢地灌入,灌時要不時地用手抖抖,捏捏,讓里面的餡變均勻,然后將頭扎緊。
灌好的尾腸,曲成一圈與冷水一同下鍋,文火慢慢地“孵”。本地人叫做“孵尾腸”。在孵的過程中,漸漸的,淡而新的香味飄散開來,這帶有煙火氣息和歲月遙想的味道,聞著讓人心里平添了許多美好遐想。于是,一些絮語,一些記憶開始像蝴蝶一樣飛舞……
有著美術(shù)作品雕塑之美的尾腸,自吃或待客都讓人美不勝收。狼吞虎咽中,原生態(tài)的稻米之香,在隱約的咸味里,任你意象鋪陳。那么這么好吃的地方小吃,要什么時候才吃它呢?
從前物質(zhì)匱乏,要吃尾腸,一是過年,灌好煮熟的尾腸,被切成一片片碼在碟子里,恰似銀圓;又像藍天白云下長滿豐腴稻谷的層層梯田,它們象征著富貴與榮華,所以,在從前農(nóng)家出于對富貴和金錢的追求,家家戶戶過年都要灌尾腸。
二是女子結(jié)婚時,娘家要灌一條尾腸,與吃麒麟腿的雞,一起放在丁簍里挑入男家(麒麟腿的雞來自女方,俗稱咬腿雞。男女入洞房后,不是喝交杯酒,而是吃雞腿。由家中德高望重的長輩,煮兩碗線面,上面各有兩個蛋和一只雞腿。新婚夫婦坐在床頭,吃了這面、雞腿、蛋后才上床。)。
第二天,新娘子回門,丁簍里的尾腸,被婆家的人拿出,切片加熱后端給左鄰右舍分享。這時候,接近原生態(tài)的親熱尾腸,像是從雄闊遼遠的亙古走來的和善大使,代表著新娘子的問候與祝福。泛著古老暖意的尾腸,大伙嘗著,在味覺的綿柔與清新中,鄰里間就此多了一份友情與關(guān)愛。
三是女子結(jié)婚后懷上第一胎時,娘家人要送壇子。壇子里有雞,有尾骨,還有就是一條灌好煮熟的尾腸。這尾腸誰也不能吃,只供孕婦一人慢慢品嘗。糯米是一種溫和的滋補品,有補虛、補血、暖胃、止汗等作用。對于妊娠的孕婦來說是最好,也是最經(jīng)濟的補品。同時,這尾腸也代表著父母對出嫁女兒質(zhì)樸而芬芳的愛和一份深深的掛念。
誰能知道,一條普通的灌尾腸,在村民樸素的心里,卻承載著富貴、喜慶、友情和關(guān)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