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黃金的時代,這是一個沉淪的時代。
幸運的是我們趕上這樣一個時代,不幸的是我們背負這樣一個時代。
小時候,我們一直被灌輸,被接受。村里人在教育孩子時,總是喜歡拿別人家孩子做對比,立榜樣,他們常常告誡孩子,你要向誰誰誰一樣好好學習,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你就跟某某某一樣將來要拉架子車,要耕田,要曬太陽。我的曾祖母那一輩,我的爺爺奶奶那一輩,再到我的父母這一輩都這么告誡過后輩的人。
我的小弟在小學學習成績都是班里前茅,后來到了中學,沉迷網(wǎng)絡,曠課逃學,成績一路下跌,家人好話說盡,手段用遍,可他還是改不過來,學習落在了班里倒數(shù),氣得爺爺現(xiàn)在不訓他了,叔叔嬸嬸也由著他去了。每次我回去,見到小弟,還要給他說上一陣話,勉勵他就辛苦這一兩年,將來的出路會好得多。之所以這樣勸他,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家里看,說明作為一個哥哥我還在關(guān)心自家弟弟,再一方面,作為農(nóng)村孩子,走上了讀書這條路,我希望他能走得完整,以后可以少吃點苦。雖然我多次像模像樣地告誡他,但小弟卻永遠地讓家人失望了,家人對他放任自流了。
想我學生時代,不曾讓家人和老師擔心過,他們對我是一百個放心,從不擔心我會上網(wǎng),我會打架,我會談情說愛,事實上這些事情也從沒在我身上降臨過。曾經(jīng)我一度是他們的驕傲,也頗為村里人稱道,似乎我是標桿一樣的,被他們拿來作為自己孩子的榜樣。對于這樣的光榮一開始我是謙虛的,后來就覺得虛榮,再后來覺得慚愧,最后就覺得這樣的標榜實在是一種害人的利器。
網(wǎng)絡也罷,打架也罷,或者談情說愛也罷,這些孤立看起來似乎是反面的,不適宜學生的,但進一步聯(lián)系到每一個人的生活背景,生存環(huán)境,這些存在其實都是合理的,正是一個人有了某種需求,或者存在某種缺失,他們才通過這樣的渠道來釋放自己。
網(wǎng)絡是一種進步的東西,新潮的東西,年輕人喜歡它,這正說明了年輕人的趣味和喜好和網(wǎng)絡有較高的貼合度。先進的東西,家長們?yōu)槭裁匆サ钟|它呢?我想相當多的理由在于家長們對于先進的東西的無知,對于既有經(jīng)驗的死守。再一種就是人們有一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心理。在生活當中,總有一些活生生的例子來證明網(wǎng)絡對一個人的影響,這些案例作為反面教材不斷地擴大宣傳,一傳十十傳百,使得人們對網(wǎng)絡產(chǎn)生一種敏感的、片面的認知,人們只看到因網(wǎng)絡造成某種影響這種結(jié)果,而不去分析這種結(jié)果造成的原因和過程,加之主流教育中對網(wǎng)絡這種新潮的東西好的一面宣傳不夠深入,家長出于一種保守心理,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碰觸網(wǎng)絡。
另外,也須談到網(wǎng)絡的弊端,其實嚴格來說,這不是網(wǎng)絡本身的弊端,歸根到底還是人這里出了問題。網(wǎng)絡本身它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而且是多元化的,信息傳遞是及時的,非常便利,加之網(wǎng)絡本身成本比較低,因此網(wǎng)絡呈現(xiàn)的東西難免泥沙俱下,這就不易甄別,在這樣的一個漏洞下,不少人出于各種各樣的利益驅(qū)動和心理需求,就會做出許多違背一般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約束的事情。這個弊端隨著網(wǎng)絡迅猛發(fā)展日趨凸顯出來。其實弊端的罪魁禍首是人,但網(wǎng)絡這個工具和載體卻承受了責難。
打架這件事,乍一看也有點血腥暴力,為眾多家長所不齒。但是回過頭想想,很多時候你不得不承認拳頭的力量。這么說話,并不是我缺少法律知識,而是我覺得有時候拳頭更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法律涉及到的東西都是大的東西,生死攸關(guān)的,或者社會聚焦的,紀律對于許多細碎的東西,只是一種明文上的規(guī)定和約束,實際解決問題毫無奏效,所以最直接方便也最有效的方式,我覺得只有打架了。一個人在層層的約束下,在一個公眾空間里,還要和別人打架,我想他首先是出于理性的,他對于某種現(xiàn)象或者作為義憤填膺,他要用拳頭來捍衛(wèi)自己所認為的正確。從這點講,他的目的,他的行為我都是支持的。如果他的拳頭能比法律或者紀律更有效地解決好問題,那我就更支持和維護他了。
再說說談情說愛。七情六欲,這是人之根本,人之生活的表現(xiàn)?追蜃右仓v,食色,性也。再說,哪個少年不多情,誰家少女不懷春。年紀輕輕,就要壓制孩子們的性心理性幻想,這樣倒會像彈簧一樣反彈,而且反彈起來還會得不償失,所以對于性,對于戀愛,不要對學生封閉,不要對他們禁錮,對他們應該有一種好的引導。一味地對他們壓制和遮蔽,只會使得他們對于性的認知存在障礙,把性當成一種病態(tài)的,不正常的東西看待。中學生去談情說愛,很大程度是一種性心理的釋放,也是對于沉重枯燥的學習生活的一種放松,只要對他們引導得好,對學習是促進,對人的性格的完善也是有益處的。
以上三方面,家長大多都為之頭疼,這也反過來說明當下教育、認知在這些方面的短淺和缺失。
接著再分析村人拿別人孩子同自己孩子作對比,為自己孩子立榜樣這回事。關(guān)于村人這么做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jié)底是人性的私。
母以子貴,古來中國就一直這樣傳承,做家長的,不管貧富,都指望兒女未來能對整個家庭家族帶來利益,這種利益可以是經(jīng)濟層面的、權(quán)力層面的、名望層面的,這些層面勢必又帶來更多附加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承載著人性的私,也是人前粉飾的基石。
現(xiàn)在時代改革了,思想解放了,但人心深處的那種私,依然閃爍著。這樣的私,也是人性人情的合理范圍之內(nèi),但問題的根本是人性的私操控了孩子的學習發(fā)展空間,扼殺了孩子多元化的選擇。一個家長以綁架孩子的意志去讓孩子實現(xiàn)家長所期許的某一愿望價值的時候,人性的私,就不得不背上批判的枷鎖了。
常見的拿別人家孩子來為自家孩子立榜樣,這樣一種激勵孩子的方式到底該怎么看待呢?這個話不好說,不能一棒子打死,因為實實在在的,在很多場合下,立榜樣確實起到了效果。人性總是趨向于惡的一面,但是當你把一個個體放在一個眾人氛圍里的時候,那這個個體就不會簡單地以自身為中心的,他就得以眾人的習性來考量自身的作為,常常我們看到團隊里“一個人沒做好,集體受罰”這樣的原則更有利于集體把目標做得更好。這個時候集體就是一種榜樣,每個人都是別人的榜樣,為了某一個目標,大家會拼了命地上。
這樣的做法,對不對,當然是對的!但是放到孩子的教育上來講,我就不完全接受了。
首先必須承認,人是有差異的,不同的環(huán)境,人表現(xiàn)出來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單純地一味地拿一個榜樣去激勵他,這樣的方法即使奏效,也不顯得得高明,這不過是一種綁架和逼迫,它把一個人最原始的創(chuàng)造力的種子給扼殺了。
再者我得談談村人一些思想觀念。
村人看似很重視知識,其實更準確地說,他們只是對知識有一種盲目地崇拜,這種崇拜的背后更是一種功利性的驅(qū)動。首先可以說村人絕大部分是不懂知識的,對于知識的概念是碎片化的、模糊的、滯后的。許多村里人孩子走出去了,去了城里從事了體面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身份和社會地位,這對于仍舊背朝黃土面朝天的村民來說,是一種刺激,一種羨慕,也是一種嫉妒。村人覺得他們離開了村莊,在城里過得是何等的生活,吃喝穿戴處處都比鄉(xiāng)下人文明。在當下農(nóng)村和城市差距不斷縮小的今天,相當?shù)拇謇锶,還保留著這樣的念頭。
村里通過考學進城安居樂業(yè)的人,在村人看來似乎都是成功的,但是村人只是簡單地把知識和成功掛靠在一起,并不明白知識和成功的關(guān)系。知識能不能帶來成功,這和文憑關(guān)系并不大,一個人的成功更在于一個人的社會能力,文憑只是一張敲門磚,有時候甚至什么都算不上。但村人不這么想,他們讀書不多,自身的交際圈子又比較狹窄,所以只能簡單地認為讀書是孩子的唯一出路,所以他們?yōu)榱撕⒆幽茏x書上大學也在所不惜,甘愿砸鍋賣鐵的,哪怕孩子只要讀個高中,讀個中專,村人也是全力以赴為孩子在財力上耗費。社會一直在迅猛地發(fā)展,思想一直在激越地碰撞,但也許村人幾十年所形成的三觀磁力太過強大,幾乎避開了外界所有沖擊洗刷他們的可能,這么一如既往地像模像樣地教育自己的后代要讀書,要出人頭地。
那些通過讀書走出村里獲得成功的人,村人都看到了,羨慕無比,但通過其他渠道走出村里獲得成功的人,村人似乎不大看到,即使看到了也不覺得有什么羨慕,在農(nóng)村人的世界里,唯有讀書才是康莊大道,才是光明前程。
這點和時代政策也有必然關(guān)系,記得我小學時代,學校墻上最鮮明的標語就是“再窮不能窮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其實今天看來,有煽動的嫌疑,利用農(nóng)民的閉塞,耗費了他們舉家大量的財力,來讓孩子擠這座獨木橋。
另外也和歷來人們對書籍對知識的認知有關(guān)。經(jīng)常聽到的格言便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代到今天,中國的現(xiàn)象一直是“學而優(yōu)則仕”。當然這些話也是有道理的,通過知識來獲取女色、財富、權(quán)力,這也是人生的一種追求,而且這樣的追求是合理的,對于整個社會發(fā)展也是有好處的。但問題在于,在知識面前,一開始人們就給孩子灌輸?shù)氖枪,并不去講知識本身的種種魅力,知識帶給來的各種樂趣,而是告訴孩子知識是獲取財富價值的工具。以這樣的功利心開啟孩子,首先孩子第一反應是莫名其妙,其次他的方向也會隨之改變,他的興趣未經(jīng)開發(fā)就被扼殺,他不會去想著怎么探索追尋知識,他是按部就班來完成知識的累積,而不是思維的開發(fā),知識的創(chuàng)造。
如此種種,造成了我們這代人極大的殘缺。
觀照今天的我們,多少人一出大學就扔掉了書籍,丟失了閱讀的習慣。當我們十幾年累積的知識變換為一直文憑敲門磚之后,我們基本就把書束之高閣了。
再看小時候那些學習和我想去甚遠的同學,他們在學生時代經(jīng)常受到家長斥打、老師責備、村人譏笑,他們多少人在種種眼光中停止了學業(yè),早早走向社會,在社會上經(jīng)過了較長時間鍛煉,對當下的社會比較洞察,更能察言觀色,拿捏好自身在這個社會的位置,盡可能保全好自身的利益。今天他們當中相當?shù)娜,比一般本科畢業(yè)生混得好得多。有的人也算小有成就,有一定的經(jīng)濟積累,也有了汽車,娶了媳婦,買起房子。從一般的社會角度來看,他們的人生步驟比較完整,也比較快捷。
身邊經(jīng)常有大學同學提起曾經(jīng)的小學同學現(xiàn)在又怎么怎么了,自己苦苦讀了一肚子書,現(xiàn)在還不如人家,他不住感慨連連。
這樣的心情我深有感受,但我更想說的是,你是在讀書嗎?你知道自己讀的是什么嗎?有沒有人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這個問題呢?也許一開始長輩給我們灌輸?shù)年P(guān)于讀書的理念不對,太功利化了,但是十幾年讀書,你自身有過一點獨立思考嗎?你有沒有想明白自己是在為什么讀書?或許想過稍許時刻,但很快又被許多現(xiàn)實瑣碎沖刷掉了。讀書到最后,我越來越感悟到,其實不是知識拋棄了我們,而是我們背離了知識。于目的上也罷,于行為上也罷,我們真的少有去熱愛知識,主動學習知識,大膽運用知識。不妨捫心自問,讀了多少年書,現(xiàn)在自己身上還留下多少?把這兩個數(shù)據(jù)對比,自身就該去思考了。
知識本身不是謀取財富的工具,但是在自身知識修煉、積淀的過程中,會逐漸附加來一定的財富。這還是說明,知識不是謀取財富的工具,但知識是有價值的。
再來說我們當下這個大環(huán)境。目前看似人才很多,看似知識很充沛,但這只是表面,其實上真正的人才和知識還是比較稀缺的。
從教育來看,當前政策不斷在擴大招生,邁入大學的門檻不斷在降低,這本身就降低了文憑的含金量。再加上目前中國政教合一的這樣的大學體制,加之這種體制下呈現(xiàn)的魚龍混雜的師資隊伍,僵化自閉的學術(shù)氛圍,學歷的含金量又進一步稍弱。當下的大學教育,少有鼓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要也不提倡學生的社會實踐,要么擔心學生安全,要么以經(jīng)費不足為理由。當下流行的大學教育,一方面還是填鴨式教育,一方面卻是放羊式管理,對于學生沒有一個良好的引導,讓多少學生耗費了黃金的四年。輕輕松松畢業(yè)了,自以為是人才了,出得社會,才覺得自己和社會落差好大,大學教育基本和社會脫節(jié)。溝通能力不行,表達能力不行,寫作能力不行,執(zhí)行能力不行,到底哪一樣拿得出手呢?
在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的今天,政策又延遲退休年齡,而每年的畢業(yè)生的數(shù)量八百萬,但社會就業(yè)能提供的崗位卻只有一半,那么競爭激烈可想而知了。
活在這么一個窮逼的時代,可多少人還想裝逼。看看如今的小年輕,一個月拿著3000左右的工資,卻省吃儉用來買iPhone,買一堆堆的化妝品。
這些細小卻普遍的現(xiàn)象,充分說明了我們這一代人精神矛盾,人格分裂。
在這滾滾的時代里,我們還有沒有一些個性,有沒有一些基本的價值判斷,我們可以不珍重自己日常的身體飲食,卻甘愿要去一些娛樂場所各種嗨皮,然后自拍,然后發(fā)朋友圈,然后集贊,享受著一種小我的自滿和虛妄的抒情。
之所以在這樣一個黃金時代盛行這樣的方式,歸根結(jié)底是人心的蒙蔽和喪失,而這又把矛頭指向了社會語境。每個人活得那么辛苦,活得那么不自由,背負著種種現(xiàn)實的大山。為了卸下這些大山,每個人都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shù),乃至發(fā)揮出人性惡的極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乃至于社會全員不同程度地參與了對社會的瓦解,道德的,文化的,歷史的,經(jīng)濟的,政治的等方方面面都被不斷腐蝕加劇。這樣反過來繼續(xù)作用于人,使得人生存空間和成本又增加,而人又不得不把這些成本加諸社會。這樣互相作用,只能使得彼此不斷膨脹,到了社會和人類所能容忍的邊界的時候,必然要破產(chǎn)。
所以我們生在一個黃金時代,我們背負一個沉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