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四月中旬起,我們山城各自由市場,都可以看見來自鄉(xiāng)村的老人與大嫂們,他們攤前擺放著白花花散發(fā)著特有馨香的槐花,隨著每年物價的上漲,槐花每年的價格也在不斷攀升。早幾年一兩元一斤,現(xiàn)在要三四元一斤。 去年的4月11日我出門參加外地活動,順便游玩一大圈,一直到26日才回到家中。在朋友圈里就已看到有朋友曬她做的槐花麥飯圖片了,自己心里還想,月底回去,還不到五月,應該還有槐花賣的。 可是回來一打聽,說今年天氣熱的早,槐花已經(jīng)賣到尾聲了。由于次日要把提前聯(lián)系好來家里做家政的活做完了,準備28日才可以去市場看看。結果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了。如果放平常,年齡大了,下雨天是不出門的;但又想,昨天天氣晴朗,也許有人采摘槐花,今天也許會有賣的;如果今天一下雨,肯定幾天沒有賣的了,因此抱著僥幸心理,還是想出去碰碰運氣。 那天我沒直接去室內菜市場,而是拐向馬路市場,因為這些應季東西,馬路市場要多一點。出門時雨不太大,結果越走雨越大,也許我對槐花的執(zhí)著感動了老天,去了后竟然看見一老者在賣槐花,我心竊喜,于是上前看花兒咋樣?也問問價格;▋核坪蹰_了一多半了,不是太滿意,但聞起來依然有股馨香,價格不太貴,2.50元一斤,也許是因為下雨天,或許是因為花兒開了一些吧!但我不死心,拐過彎向西邊一溜兒望去,下雨天擺攤的人本身就少,走走看看,再沒賣的了,于是拿定主意,掉頭拐回來。看見一女士已經(jīng)要了8元的,我不敢遲疑,趕緊下手,裝了一大袋子,也是8元,老者余下的也就三四斤了吧! 買完就趕緊回轉,冒雨為買槐花,十幾年來是頭一次,這不趕上外出,也趕上今年槐花開得早嘛! 下午我就開始挑揀,首先倒進大篩子里,把很多細小的芽枝渣子都篩下去,再把里面帶的零星樹葉、小樹棍以及梢頭沒成熟的碎米花蕾,都得精心收拾干凈,才能清洗;被ǜ蓛艉孟匆稽c,但也得清洗四五遍,然后分別將大篩子,小塑料漏篩等,全部放上槐花晾著。 等晾到水分合適程度,就開始拌面,上籠屜蒸了。家里就一個帶篦子的、約26公分的不銹鋼鍋,所以分別蒸了四五次才蒸完。當?shù)谝诲伋鲥仌r,就趕緊提起籠屜,倒扣在干凈的搪瓷盆里,趕緊用筷子攪拌均勻,因為靠篦子底下就濕點,上面就干一點,所以趁熱,攪拌均勻了,也就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疙瘩。所以在第二故鄉(xiāng),稱其為槐花疙瘩(用什么食材做,就稱其為啥疙瘩),在山城這邊大家就稱其為“麥飯”。 當?shù)谝诲伋鲥仈嚢杈鶆蚝螅羯系诙,我就迫不及待地舀出小半碗,澆上提前調制好的汁水,先解個饞再說。 記得早在小時候,我生長在江南大城市,沒有聽過槐花可以吃,還可以做飯吃,也很少看見有槐花樹,只有在圖片上看見過它的模樣。 60年代中期,我隨母親來到陜西秦嶺南麓的一個山區(qū)縣,與五十年代支援大西北在此工作的父親團聚。那時每年到五月槐花飄香時,是聽到過同學們說,周末去山上摘槐花去,讓媽媽做槐花疙瘩吃。“什么叫槐花疙瘩?”我好奇地問她們。她們說,就是把槐花洗干凈,再拌點面粉,一蒸,澆上蒜汁,就叫疙瘩飯。由于年齡小,也不會做飯,所以心里似懂非懂的。總之,我母親是不會做的,也不饞著吃那些飯,所以我心里卻一直想象著槐花蒸的疙瘩飯。 也是,我們在小院居住了近四年的光景,卻不見哪家做過疙瘩飯,也許他們都是陜南人,也許是他們的孩子都比我小,都不會讓其上山去摘槐花的。那時是計劃經(jīng)濟年代,街上是沒有賣槐花的,因此客觀原因所致,我始終沒有看見過怎么做疙瘩飯,不知好吃否? 時間一晃,在特殊運動中期,我隨母親、小弟去了離縣城十幾里路以外的山村插隊。在那四年里,走遍山峁、溝坡,很少看見有野生槐花樹叢,所以自然沒有誰做過槐花疙瘩飯。但知道他們在每年苜蓿生長旺季時間,口感稍微老一點時,會撅來做苜蓿疙瘩飯吃,但母親從來不做,因此我始終沒有吃過疙瘩飯。后來母親在1972年清明節(jié)前因病過世后,那年的春天,我在隊上的苜蓿地里掐了苜蓿,就想做點嘗嘗。 當我請教了村民阿姨們后,就把苜蓿挑選干凈,清洗、晾個半干,開始拌面粉,結果上籠蒸出來后,黃汲汲的,濕漉漉的,軟塌塌的,根本沒有形成想象的疙瘩狀,我感到很詛喪。后分析原因只有兩個,由于那時在山區(qū)農(nóng)村麥面較稀缺,我也有點舍不得往里面摻過多的面粉;還有蒸的時間有點過長。那次后,我就再也沒有蒸過苜蓿疙瘩了。 離開鄉(xiāng)村返回縣城的若干年里,似乎也沒看見過有人賣槐花,因此槐花疙瘩始終在我心里存在著一種心心念念...... 后來到了90年代中期,我又因工作調動來到市區(qū)。記得有一年的春季,在與同事聊天中,提到了槐花疙瘩的話題,但那時還沒有槐花,卻有了茵陳(方言,白蒿)。一天同事用塑料袋給我拿來半袋子茵陳疙瘩,我很是感動;但同時心里有點擔憂,這野蒿子也能吃?疑惑中,她告訴了我詳細的制作方法,并講了茵陳在春季有著養(yǎng)肝護肝的功效;還說,過了清明節(jié)一般就沒人吃了,民間素有“明前是藥,明后為草”的說法,所以茵陳在中醫(yī)學上說,就是一味中藥,春季吃點好。我聽后,感覺增長了知識。 我依然老生常談,又提起槐花疙瘩是否與也是這樣做法呢?同事說:“所有的麥飯(本城市這樣稱呼疙瘩飯),都是大同小異,基本是這樣做的。”我牢記于心,回家晚飯再回籠了一下,剝了幾瓣大蒜,在案板上用刀一拍,再放在小碗里,加上五香粉、少許鹽、辣椒面,用搟餃子皮的短搟仗一端,把大蒜瓣搗爛糊,然后在鍋里把菜油燒個七八成熱,往蒜碗里一潑,哇,隨著一股油煙騰起,立馬香味撲鼻,再放上生抽與醋和一點辣椒油攪拌,這才算把汁水調制好了,于是均勻地澆在疙瘩飯上,拌一下,還別說,口感還真不錯,并不是想象中有什么藥味或野草味。 從那次后,我也開始買點茵陳,自己學著做起了茵陳疙瘩飯。并聽取其他同事的建議,多做一點,凍至冰箱內,其它季節(jié)遇到身體出現(xiàn)干燥的情況,也可以拿出來蒸一下吃。從那以后,越做越好,每年春季來臨,我都要做好幾鍋茵陳疙瘩飯呢! 正是做茵陳疙瘩,我積累了一點經(jīng)驗,心里的念想,就在等待著四五月份槐花開了! 期盼的季節(jié)一晃就到了,市場上出現(xiàn)有賣槐花的了,同事介紹說:“花蕾飽滿,還沒綻放開花的就買;都開花了,香氣散完了,就別買。”我謹遵賜教,選購白花花,聞起來,甜香味濃郁的槐花,回來制作。一般選擇周末買下,周休息日制作,因為那個過程也是首先挑揀、淘洗干凈后,要適當晾到帶潮卻不太濕的情況下,方可拌面,上籠屜蒸熟,所以下班后回來是不適合制作的。 我自己發(fā)明,給晾到水分合適時候的槐花,撒少許鹽與五香粉,攪拌均勻,再把干面粉一把一把攪拌下去,雙手不停地將槐花與面粉融洽接觸,力求將朵朵花兒上都沾染上面粉;不等水開,就上籠屜,水開只蒸七八分鐘即可。你是不知道,那揭開鍋蓋的瞬間,隨著熱氣的升騰,一股槐花甜香味直鉆鼻孔。 我每年也是要做幾次,因鍋小,一次最少做三四鍋,除了給鄰里與孩子留一點,自己吃一點,多數(shù)的就冰凍儲存了。因為兒媳婦、小孫女都愛吃,逢年過節(jié),不但給他們回鍋蒸了吃,臨走還給他們帶一包。記得有一次春節(jié),有朋友看了我的朋友圈曬圖,曰道:外面雪花飄,家里槐花香呢! 現(xiàn)在條件好了,吃穿不愁,肚子里不缺油水,家里不缺糧食,想吃什么,在當?shù)乜梢再徺I,沒有的就網(wǎng)購,所以昔日青黃不接時的充饑各種疙瘩飯,都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在的特色小吃和解饞飯了。 但是還是應該提醒一點,即使現(xiàn)在條件好了,但我們千萬不可浪費糧食,還是要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愛惜糧食,出外做到“光盤”的好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