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了記者節(jié)悼念張季鸞先生的活動,我心中無法平靜。
提起記者,人們總能想到法制記者徐滔,這位剛正不阿的巾幗英雄;總會想起解放軍報記者高艾蘇,用滿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邊防戰(zhàn)士的贊歌;還會想起新華通訊社的米玉,一位樸實但又執(zhí)著的女記者。當然還有更多活躍在新聞工作中的人。然而,是誰開啟了中國記者的歷程?又是誰留下了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上光輝的一頁?
我想這當之無愧的屬于他——報界宗師張季鸞先生。
這樣一位功不可沒的人竟然葬在一個荒涼的山坡上,墓寢上長滿了野草,足可觸及到膝,可他的碑石雖時隔六十七年卻依舊挺拔。
這不正是他嗎?在那樣一個動蕩慌亂的年代,有誰敢像魯迅先生那樣發(fā)表犀利的文字和語言,只有他!也只有他能罵吳罵汪又罵蔣,也只有他擁有那樣精辟的語言,犀利的文字,直指反動派,也只有他敢在《大公報》上發(fā)表獨辟的見解與評論,也只有他能提出那“不黨、不私、不賣、不盲”的八字方針……
亂世出英雄。也許他并不是英雄,只是個普通的中國人,可他擁有的民族大義和民族精神鑄就了他無所屈服的品性,這不正是眼前荒草叢中的碑石嗎?
荒草可以埋沒路跡,可埋沒不了先生的腳印;歲月可以風化石碑上的文字,可風化不了先生的精神,反而會隨時間流逝而被越來越多的人銘記,永不湮滅。
先生遺囑:“余平生以辦報為唯一職業(yè),自辛亥以還,無時不以善盡新聞記者,天職自勉,期于國族有所貢獻。”我想,作為一名“現(xiàn)代”學子,作為一名校報記者,我們更沒有理由退縮,更沒有理由忘記。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秉承先生的正義與正氣,激情與熱情。哪怕微不足道,也要盡力去做。
今天,沒有了戰(zhàn)火紛飛,沒有了硝煙彌漫,我們更不應該忘記。沐浴先生的正氣,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新聞素養(yǎng)。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
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