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
作為一個出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的人,“新宇”這個名字不算時髦。在那時候,取名叫“前進”、“躍進”的,才是很潮流的。林新宇一直很慶幸他爸沒趕那時髦。
二十年后,林新宇給自己另取了個名字——之然。因為他想成為詩人,“之然”是他的筆名。
林新宇他爸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順口就說一句:“孜然?小兔崽子,你怎么不叫花椒!”
從那天起,林新宇就發(fā)現(xiàn)所有拿他筆名開玩笑的人都跟他爸一樣是俗人。雖然他們經常“花椒、大料”地跟林詩人開玩笑,但是這并不能影響詩人的精神使命和創(chuàng)作欲望。
林新宇給所有他眼中的俗人寫了一首詩,《燃燒》。
時間需要燃燒
我就是導火的融繩
男人啊
你的生命只有一次
可是我
卻要點燃
涅磐之火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林之然最為自豪的歲月。那些歲月是無法用除了詩歌以外的文體來表達的,世界曾經白衣如雪,充滿了才思和豪情。為了一首詩,男人可以獨行萬里,女人可以拼將一生休,盡君一日歡。
那時林之然曾經因為是詩人而風光于這個城市?墒侨绻腥苏f起這些,他父親總會火冒三丈的罵出一句:“狗屁,連大學都考不上!什么詩啊,狗屁不通。”
林之然已經習慣了像他爸這樣的俗人,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里,遇得多了。詩,并不是給他父親這樣的人讀的;詩人,也不需要他父親這樣的人來讀懂。
1987年的最后一天,在這個城市的湖畔詩歌會上,大家輪流朗誦著自己的詩,時而深情時而激揚。最后林之然即興創(chuàng)作了一首詩,名叫《詩人們》,只有了了三句:
湖水干枯的時候
詩人啊
轟轟烈烈的我們
那些青春的荷爾蒙,被林之然激昂的情緒點燃了。他被大家扛在肩頭,領著一群年輕的詩人們,大聲喊著:“轟轟烈烈的我們……”
那可能是他作為詩人最風光的一天,也是他今生最幸福的一天。因為在那群年輕人里,有一位姑娘愛上了他,后來成為了他的妻子。
1997年
十年來,他一直沉浸在詩人夢里無法自拔,但他那個俗人父親卻很清醒。早早的就托人情在自己的廠里給他找到一個學徒工的位置。林詩人當然不愿意去,但是沒有學歷也沒有技能,找不到正式的工作。為了能擺脫父親每天的咒罵,去當學徒工至少可以住到廠里的單身宿舍去,而且詩人也是要吃飯的呀。于是林詩人只能上班了。
林之然成了機械廠的一名普通鉗工,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更別說是一個詩人了。
林鉗工在干鋸削活時,時常會詩性大發(fā),隨著金屬摩擦的生硬嘈響,他會大聲的喊出:
旋轉啊,向前
你在圓周運動
我是路邊直線
你埋怨沒有交集
可我不是裁判
那些老工人們,多少知道一些詩人的事。他每每朗誦,大家就都聽著他犯病,拿他取笑。
一個說:“小林,這鋸削活也沒旋轉啊,你想旋轉應該套螺紋去啊。”
另一個接著就說:“小林,一個直線運動,一個圓周運動,還不交集,那不就是10嗎,你的謎語也太簡單了。”
林之然覺得自己的軀殼里剩下的都是悲哀和苦難。那些年,只有那個愛他的姑娘還看他的詩,不僅自己看,有時還念給不肯睡覺的兒子聽。兒子就在詩中催眠、覺醒,一天一天長大。
詩人林之然也是有用武之地的,比如工會的黑板報。寫了多年黑板報的林之然,不再是鉗工了,他成了廠里的宣傳干事。詩人的黑板報偶爾也能促動某個路人的文學神經,在股票價錢比較平穩(wěn)的時候激起一點小小的感動。黑板成了林之然詩歌最終的歸宿,詩人只能這樣滿足了。
1997年的最后一天,工廠被外國老板收購了。洋老板不懂中國文化,更看不懂中國字,黑板報有什么用呢?他大筆一揮,解雇閑散人員,林之然的名字赫然在列。
黑板擦的很干凈,上面留下了林之然的一首詩。
《墟》
受傷的冬天
帶走最后一瓣雪花
留下
滴血的黃昏
和無字的銘文
2007年
那些土地深處的生命在冬日陽光的照耀中萌動著躍躍欲試,偶爾一簇不合時宜的新綠都在白天過后的寒夜中悄然死去。
2007年的最后一天,一個少年站在大理石欄桿前默默讀著林之然的詩:《相逢》
最好
我們相逢在墳前
你年少如當年的我
我亦年少在石碑上
我走的時候
你在熟睡
你來的時候
我沒有呼吸
泥土
已經翻遍我的身體
除了苦難
還有你
一位年華已逝的女人對少年說:“這是10年前你父親走的時候寫給你的,你讀懂了嗎?”
“媽,我看不懂”
他們倆從層層疊疊潔白的大理石墓碑旁走過,女人在前,少年在后。
少年問女人
“媽,爸走的時候給你留下什么了?”
女人只是談談地說了一句“除了苦難,還有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