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遲子建的《群山之巔》是被書名所吸引,感覺它是某位人物歷經(jīng)坎坷之后抵達人生巔峰的故事,亦或是動物叢林中百獸之爭勝者為王的故事,然而在讀的過程中一度讓我不忍讀完。
在讀的過程中我多次認為這是部悲劇,好人翻不了身,惡人沒有得到完全懲治,而這部作品是作者2014年完成的,難道這就是現(xiàn)實社會的反映?不能吧?作者說她完成這部作品:“沒有如獲重負之感,而是愁腸百結(jié),仍想傾訴,并且心是顫抖的”這是作者在結(jié)尾寫的,難道是我錯怪作者了?可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我又感到很氣憤,感到她的三觀不正,或者是她中年喪夫讓她如同李清照般風格陡轉(zhuǎn),或者是她年齡大了,作品也變得毫無生氣。因為以前讀她的作品能讓人感到童年的快樂與無憂無慮的生活,而這部作品則不然,我從中讀到了社會的不公、社會的黑暗、社會的戾氣以及人性的罪惡。辛欣來非但沒有報答撫養(yǎng)他的父母反而將自己的母親殺害;一個精靈般的少女在她的筆下兩度被玷污;還有陳金谷收受賄賂,公權(quán)私用,在腎衰竭時不僅要取私生子的腎還要取私生子的命,要知道虎毒不食子啊……
人世間應(yīng)該是真善美的,都說一部作品是作者內(nèi)心理想化的世界,那這樣的話作者一定是想通過這部作品來說明什么,難道是作者反彈琵琶?又或者是想通過作品來讓讀者反觀現(xiàn)實世界?再細想作者結(jié)尾的話我想可能是的,作者可能也經(jīng)歷過作品中某些人物的痛。上天讓她的世界遭遇了霜雪,因而她以作品的形式來抗爭上天的不公,來訴說人間疾苦,就如同“黑夜給了我黑色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般,只不過作者以另一種形式表達出來而已。我想這樣要比一味地表達真善美產(chǎn)生的效果要好,這也可能就是作者這樣寫的原因,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所以這樣看來我之前的看法是錯誤的,我完全沉浸在作品中了,沉浸于作品中每個人物的悲慘遭遇中了,我為他們鳴不公,為他們憤不平,為他們的悲慘遭遇而傷心,從而怒指作者,不該塑造如此冰冷的世界,因為世界是需要陽光的。從而忽略了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因此感到自己很膚淺。
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一本書讀一遍只能體會故事情節(jié),只有多次品讀才能體會到精華所在;評價一本書不能只看表面的東西,而要反復探索,探索它深層次的東西,就如同一潭深水一般是一眼望不到底的,第一眼只能看到自己的倒影,而作者的思想則在潭底,就如我錯怪了作者一樣只看到了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而不是作者的,沒有領(lǐng)悟到作者的真正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