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了傅佩榮教授主講的《孟子的智慧》之后,感觸深刻,對于辯論,之前的狹隘的理解就是善于辯論的人是比較苛刻的,因為我們通常都是將辯論和為了一決高下的爭辯放在一起的,而聽了傅佩榮教授主講的《孟子的智慧》之后,才明白孟子雖然善辯,但孟子的善辯并不是為了一決高下,而是為了明辨是非,將道理講的更加透徹。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稱為亞圣。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shù)人稱為“孔孟之道”。孟子為了宣傳儒家思想,經(jīng)常同其他學派進行針鋒相對的辯論,他生性知言善辯,把辯論的技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但他能言善辯的目的是為了明辨是非,更是為了開導國君的心思。古代的政治是,國君如果想通了,成為一個明君,那么老百姓就有福氣了,而在這方面最著名的辯論就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寡人之于國也》,梁惠王向孟子抱怨說:“我這么努力了,為什么我們國家的百姓,不見增多呢?”孟子的回答是:“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是啊,“以五十步笑百步”的行為不可取,可是今天我們很多人的很多行為不正是這樣的嗎?我們使用完了小黃車,隨意亂放,被批評之后,還陣陣有詞的說,我就只亂放了一次,別人亂放了那么多次,為什么不批評別人呢?我們最應該反思的是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而不是去考慮我們的不當行為的次數(shù)比別人的少多少。
學習了更多的知識,是為了成為一個開明、豁達的人,而不是為了去和別人爭辯高下、去挑剔別人的不足。孟子那樣高深的境界,我們達不到,也做不到,但是我們學習了孟子的思想、孟子的智慧,就更應該用這些知識去指導我們的工作生活實踐。學以致用,明辨是非,開拓我們的心智,提升我們個人的涵養(yǎng),把我們的工作做到更加的盡善盡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