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當我將《追風箏的人》的最后一頁讀完,合上書本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一刻我就知道我會繼續(xù)讀第二遍第三遍……是的,它太震撼了。
說實話,我不知道該如何來描述這本書,一方面是因為我才疏學淺,另一方面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情感宣泄,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不是我只言片語就能表達清楚的,只有真正翻開這本書靜下心來才能體會的到。這一個月來,班車上、站臺邊,排隊時、睡覺前,書桌旁、床頭邊,孩子不在身邊的時候基本都是它陪著我。沒有多余的語言,沒有浮夸的手筆,沒有絢麗的辭藻,我只是簡簡單單地聽著作者無聲勝有聲地講故事,似乎講得那么平靜卻波瀾起伏,一次次震撼心靈。
這本書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從孩童時期到中年時期,自己與兒時玩伴、父親、仆人、妻子、朋友等人在阿富汗戰(zhàn)爭前后的故事,故事從風箏起,也以風箏結(jié)尾,是風箏將正本書串聯(lián)起來,也是風箏見證了阿米爾的成長與內(nèi)心獨白。我討厭阿米爾,討厭他的懦弱、冷漠,到后來卻為他心生敬意;我同情哈桑,卻不贊賞他的愚忠;我喜歡阿米爾的爸爸,他總是給我高大的形象,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他也有自己的污點。這里所有人物都是不完美的,似乎只有拉辛汗我不知道該怎樣描述,但就是這樣才顯得真實,這才是人的本性。忠誠與背叛,犯錯與救贖,親情、友情、愛情這里應有盡有,最重要的是它可以讓你認識阿富汗,了解阿富汗人民的風俗人情,了解阿富汗戰(zhàn)爭給那個國家?guī)淼膭?chuàng)傷,故事中我仿佛能看到一雙雙飽經(jīng)戰(zhàn)爭摧殘后空洞的雙眼,然后對比今夕與過往……這本書沒有直接描述戰(zhàn)爭,只是通過戰(zhàn)爭前后環(huán)境的對比,以及無辜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來描述這場可怕的浩劫。它沒有電影大片那么直觀,可是比電影更讓人了解戰(zhàn)爭的可怕,是讓人不禁毛骨悚然,掉一地雞皮疙瘩的那種,只有讀了它才會明白。
故事已經(jīng)讀完,哈桑、索拉博等可能都是虛擬的人物,但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某個角落,還是有孩子受到欺凌,還是有饑腸轆轆的人們,還是有社會動蕩不安,我不相信阿富汗人民的安拉,但我也想像他們一樣說一句:安拉保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