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體現(xiàn)著一個人的素養(yǎng),上到對父母孝順、下到教育好孩子,這些都是我們身為子女,身為父母的責(zé)任和義務(wù)。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老師等親朋好友對我們的教育和幫助,滴水之恩,當(dāng)涌泉相報,我們接受別人的幫助,我們又該如何去回饋父母、老師,回饋親朋好友呢?
我們大部分人都終將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過完這一生,雖然我們終其一生也未必能做出多么巨大的貢獻(xiàn),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平凡普通的生活做到極致。父母養(yǎng)育我們成人,需要的不是我們的回饋,但是我們都知道羊羔跪乳,烏鴉反哺,獸猶如此,人何以堪呢?我們身為子女贍養(yǎng)父母、對父母盡孝心也是我們應(yīng)盡的責(zé)任和義務(wù),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孝呢?百善孝為先,孝,從古說到今,都離不開一個詞“行動”,孝需要的是我們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孝更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做起。父母渴了,孝就是子女遞到父母手里的一杯水;父母餓了,孝就是子女端到父母手里的一碗熱飯。現(xiàn)代社會,生活壓力巨大,競爭激烈,身為子女有時候由于工作原因,我們可能一年都難得有時間回家,但千里之外,是不是就不能盡孝了呢?千里之外的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弟子規(guī)》里的:“冬則溫,夏澤清”,但是起碼我們可以做到“出必告,反必面”,而不是來無影,去無蹤,什么時候出去父母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父母也不知道,現(xiàn)代社會通訊發(fā)達(dá),孝就是出門前告訴父母我走了、我什么時候回來,孝就是工作之余常常給家里打個電話問候一聲,孝更是讓電話那頭的父母知道身為子女的我們一切安好,我們安好父母就放心了,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希望就是他或她健康安好。
點點滴滴都是孝,點點滴滴里也都蘊含著幸福,上行下效,我們身為子女對父母盡孝,我們的子女也會從我們的以身作則中學(xué)會做一個孝順的孩子。我們孝順了父母,也教育了我們自己的孩子,這對于父母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孝,將孝代代傳遞下去,將我們中華民族孝的傳統(tǒng)美德發(fā)揚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