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彷徨》中,《孤獨者》和《在酒樓上》無論從敘事手法還是從思想內容來看都較為相似,堪稱《彷徨》中的“兄弟篇”。這兩篇小說最大的相似性在于都是由“我”與“絕望者”的“對話”構成,隨著“對話”完成,小說也走向尾聲,最終“我”與“絕望者”分道揚鑣,“朝著相反的方向走去”。兩部小說中都出現(xiàn)了一個“旁觀者”——“我”,這個“我”在聽完“絕望者”講述他的人生經歷之后,都選擇與“絕望者”揮手告別。這一情節(jié)設置有著怎樣的隱喻呢?
《孤獨者》中的“魏連殳”和《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的人生軌跡高度相似,皆是從昂揚墮入頹唐。先前都是致力于新思想新文化啟蒙的有志之士,遭遇了一系列打擊之后,陷入頹唐一蹶不振。有人認為這兩個人物身上寄托著魯迅對“啟蒙者”命運的悲觀預測,也潛藏著魯迅對自己靈魂的剖析,“我”和魏連殳、呂緯甫“對話”,實際上是魯迅在和自己“對話”。
假借魏連殳和呂緯甫的人生經歷,魯迅深刻意識到“啟蒙”的結局可能一敗涂地,但能夠因為預知結局就半途而廢嗎?魯迅作品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展示了人類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明知“啟蒙”的不易,明知“啟蒙”過程中會遇到重重阻礙,要迎接許多冷眼和嘲笑,但魯迅深知“啟蒙”的必要性,所以盡管前路漫漫,他仍然想要效法屈原“上下求索”的精神。《彷徨》扉頁就引用了《離騷》中的一段話:“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從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魯迅當時的心境。“日忽忽其將暮”,“啟蒙”事業(yè)還未完成卻已遭受重創(chuàng),讓人看不清前路,此時的魯迅必然會感到絕望和苦悶,這是《彷徨》中明顯流露出的感情色彩。是否還要繼續(xù)堅持?“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直面現(xiàn)實、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支撐著魯迅,使他堅信:前路雖遠,但只要堅持不懈終會行至終點。
《彷徨》這部小說集不僅寄托了魯迅個人寂寞、苦悶和彷徨的情緒,表達了個體在絕望中找不到出路的苦悶心理,也體現(xiàn)了濃厚的自我色彩!豆陋氄摺泛汀对诰茦巧稀纷鳛椤夺葆濉分“最具魯迅氣氛”的小說,體現(xiàn)了魯迅在對自我精神危機進行深刻剖析并對自我命運進行悲觀預測之后,徹底與“舊我”(“絕望的我”)告別,在絕望中繼續(xù)孤軍奮戰(zhàn)的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