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傳統(tǒng)典籍《大學》很早就在“大學”教育中強調了“修身”這一根本目標。近年來,國家通過各類教育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保障學生健康成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維護教師隊伍的形象與聲譽,增強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尊重和信任。于我而言,“西遷精神”的學習從未停止過,無論是在教學中亦或生活中,我都以一名大學教師的身份認真踐行著“西遷精神”,11月21日下午,有幸在學校的組織安排下參觀了“西遷博物館”,近距離感受了“西遷精神”。
走進博物館,一幅幅具有年代感的歷史照片仿佛帶著我們回到了那個艱難歲月,古老的;铡⑹謱懙慕贪、簡陋的行囊,無不向我們展現(xiàn)了“打起背包就出發(fā)”的熱血場景,講述著著交通大學數(shù)代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故事。展廳內(nèi)容以“溯源”“西遷”“致遠”為主題,包括文件、教具、生活資料等,詳細且全面的再現(xiàn)了交大西遷的歷史進程,體現(xiàn)了西遷人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精神。
看著那陳舊的教具,簡陋的校舍和手寫的教案,看著那一屆屆的英才,腦海中不由得浮現(xiàn)出那一代人不計個人得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教學、科研的場景;想起了他們在國家號召下,義無反顧告別繁華都市,奔赴西北,扎根黃土地卻依然奮發(fā)進取的壯懷之舉;感動于他們白手起家,克服重重困難,教學不停、科研不止,立起教育科研的豐碑的初心。
目睹這“西遷”舊物,聆聽這“西遷”故事,可以深切感受到交大人始終將個人命運、學校發(fā)展融入國家強盛、人類進步的大格局中,真可謂胸懷國之大者。作為新時代人民教師,教學條件如此優(yōu)渥,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呢?不,不是職業(yè),是事業(yè),是教師崗位上的責任與擔當,是教學中備好每一節(jié)課,寫好每一份教案,上好每一堂課;是以堅定信念和無畏的勇氣面對教育教學中的各類難題,迎難而上;更是傾心于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努力培養(yǎng)好有情懷、有擔當?shù)囊涣魅瞬拧?/p>
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而是有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們擔負著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的重要使命,而“西遷精神”恰恰以精神的建構給予我們以無限的動力與奮斗的激情。生活中的樂觀與激情,教學中的研究與探索,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與實踐能力的提升。誠然,我們不需要像交大人那樣白手起家,背井離鄉(xiāng),但新時代的“西遷精神”依然需要我們這一代人去踐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