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抓娃娃》由閆非、彭大魔執(zhí)導,林炳寶擔任編劇,沈騰、馬麗領銜主演,于2024年7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通過富豪馬成鋼為培養(yǎng)兒子馬繼業(yè)而采取的一系列極端教育手段,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中的諸多痛點與反思,引發(fā)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
電影《抓娃娃》中,馬成鋼夫婦為了培養(yǎng)兒子馬繼業(yè),不惜采取各種極端手段,從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到人生道路的重大抉擇,都進行了全方位的操控。這種教育方式,不僅是對孩子獨立個體權利的侵犯,更剝奪了孩子的尊嚴和自主選擇權。影片中的“接班人計劃”不僅讓觀眾看到了家長教育焦慮的極致表現(xiàn),也反映了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過度教育”現(xiàn)象。馬成鋼夫婦通過隱藏真實財富、制造家庭貧困假象的方式,試圖讓馬繼業(yè)養(yǎng)成吃苦耐勞、見多識廣等品質。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心理壓力和心理落差,讓馬繼業(yè)在成長過程中承受了巨大的負擔。他在發(fā)現(xiàn)家庭的秘密后,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關系,甚至一度陷入迷茫與崩潰的邊緣。這種操控式的教育不僅破壞了親子之間的信任關系,還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一種強加給他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電影中,馬成鋼通過展示自己的貧窮和苦難,試圖讓兒子在愧疚感的重壓下變得“聽話”。這種愧疚式教育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屢見不鮮,父母往往將自己的困境和犧牲強加給孩子,希望以此換取他們的順從和感恩。然而,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背負過多的心理包袱,無法自由地飛翔。馬成鋼會故意撕開皮鞋底,弄出響動,引起孩子的注意,引發(fā)孩子的愧疚感,從而達到控制孩子的目的。這種教育方式不僅無法幫助孩子成長,還會令孩子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如自責、負罪感、自卑等。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所給予孩子最可怕的禮物。”愧疚式教育實質上是父母無法為自己負責,要求孩子為自己負責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是不成熟人格的表現(xiàn)。
影片中,馬成鋼夫婦斥巨資對兒子的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掌控,從學習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進行了嚴格的監(jiān)控和安排。馬繼業(yè)的生活,儼然是翻版《楚門的世界》。這種教育方式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和探索的機會。馬繼業(yè)常年跑步上學,被長跑隊教練看中,而他本人也有跑步、參加比賽的夢想。然而,父親卻為了阻止他參加訓練,半夜在孩子腿上涂麻藥,找假醫(yī)生宣布夢想破滅。這種對夢想的扼殺,不僅讓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也讓他失去了追求自我價值和實現(xiàn)夢想的機會。
《抓娃娃》通過馬成鋼一家的故事,深刻揭示了現(xiàn)代中國教育中的諸多痛點與反思。它讓我們看到了操控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的弊端,也讓我們明白了尊重孩子獨立性、培養(yǎng)自主性和樹立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讓我們以這部電影為契機,深刻反思教育的本質和目的,不斷改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為下一代的茁壯成長提供最堅實的保障和最溫暖的呵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