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然而,很多人并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新聞素養(yǎng)訓練,他們在信息洪流中缺乏判斷力,容易被標題黨煽動,被片面信息誤導。更嚴重的是,許多人在網絡上參與討論時,情緒化、極端化的言論比比皆是,理性表達越來越難得。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學不僅僅是新聞人的事,而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
我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每天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什么?”
大部分學生回答:“微博、抖音、朋友圈。”
“那你們如何判斷一條新聞的真假?”
課堂里頓時安靜了。很多學生坦白地說,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往往是看到一條新聞,被標題吸引,就直接相信了。我給他們看了一些典型的新聞案例,比如某次微博熱搜上的“某品牌產品致癌”新聞,最后被證實是誤導性報道,但在澄清之前,謠言已經傳播得比真相更快。
我告訴學生,新聞素養(yǎng)的核心,不是讓大家都成為記者,而是讓大家成為有判斷力的信息消費者。在自媒體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生產”信息——隨手轉發(fā)一篇文章、評論一條新聞、發(fā)布一段視頻,都會對輿論產生影響。但如果沒有足夠的新聞素養(yǎng),我們可能會無意間成為謠言的放大器、偏見的助推者。
于是,我在新聞寫作課上,不僅教他們如何寫新聞,還教他們如何讀新聞、如何分析新聞背后的立場、如何在公共空間保持理性表達。這些能力不僅僅適用于記者,而是適用于每一個人,無論是商科生、播音生,還是工程師、醫(yī)生,都需要在信息時代具備基本的新聞素養(yǎng)。
新聞不僅僅是一門專業(yè),它是一種思維方式,是幫助我們在復雜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能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基本的新聞判斷力,學會去懷疑、去思考、去尋找真相。
我越來越堅定地認為,新聞學不應只是新聞專業(yè)的必修課,而應該成為所有人的通識課。因為在這個時代,信息素養(yǎng)的缺乏,比信息的泛濫更可怕。而培養(yǎng)理性、獨立的思考能力,正是新聞學能給予我們的最寶貴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