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為人師,是在三年前的九月,紫香槐花盛開的第二季。此刻,翹首窗外,又見紫香槐花。
回首來路,我融入這個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集體已將近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中,學院日新月異,穩(wěn)步前進。有幸身在其中,我也在不斷成長。作為一名專職教師,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教學經(jīng)驗、逐步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過程。
始于眼神,是我第一次登上講臺的深刻體會。那一剎那,有短暫的、不易察覺的沉默。我與同學們的交流就于這沉默之中開始了,交流方式便是眼神。坦白講,在這短暫而無聲的交流中,我處于被動、孤立的地位。孤立,是因為我第一次被一百多雙眼睛包圍;被動,是因為我從這么多雙眼睛中讀到了探尋、懷疑,甚至不信任。無疑,此時同學們關注的是教師本人,并非知識。但作為教師,要盡快轉(zhuǎn)移同學們的注意力,使他們的關注點從教師轉(zhuǎn)移到知識上來,畢竟,知識的傳授才是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知識交流,這是一個連綴著若干環(huán)節(jié)的傳播鏈。鏈條的始點是教師,終端是學生,使鏈條健康運行的前提則是學校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和本真的人文情懷。教師要做大量的工作以保證傳播鏈在一開始就充滿活力、獲得效率。
首先,要做到“厚積”,積“一桶水”。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就是花大量的時間去備課。一方面,同樣的內(nèi)容在不同的教材中敘述方式各異,難易程度亦有不同,最好綜合不同教材的優(yōu)勢,再結合各個專業(yè)同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授,這是對教學基本內(nèi)容的精心準備。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要搜集學術領域關于某一作家、作品的深入的研究,然后篩選其中適當?shù)牟糠謱緝?nèi)容進行補充,使同學們對某一作家作品的認識得到適度深化。
其次,要做到“薄發(fā)”,也就是從“一桶水”里倒出“一杯水”。這是傳播鏈條上的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倒出來的這杯水一定得是精華,是從內(nèi)容到形式的精華,是足以讓同學們吸收的關鍵部分。為保證這“一杯水”的質(zhì)量,要注意兩個關鍵,即“知識性”和“趣味性”。沒有趣味,知識會顯得淡而無味,趣味性太強,又會喪失知識應有的科學性、嚴謹性,所以,把握一個度很重要。因為,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嚴肅而艱辛的過程,沒有捷徑可取。
第三,重提眼神交流的問題,這并不等同于之前的眼神交流,因為,教師的角色在這里有所變化,即由被動轉(zhuǎn)為主動,由被審視者成為主動的探尋者。具體而言,就是要通過眼神捕捉同學的心理,知道他們哪個部分還有所疑慮,或者筆記沒有記完整,是否走神等等細微的表現(xiàn),目的是盡量讓同學們在精神集中的情況下最大限度、最高效率的獲取知識。
第四,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可忽視同學們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和條理性是漢文專業(yè)的同學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這不僅僅是針對每學期的考試而言,更重要的是為今后畢業(yè)論文的構思、寫作以及畢業(yè)后要從事的工作提供保障。不管干什么工作,只有思路清晰了,才能在言行方面表現(xiàn)的有條不紊。
所有這些宏觀或微觀方面的準備工作最終都是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吸收所學知識,因為他們位于知識傳播鏈條的終端,只有他們接受了、領悟了,知識的傳播才算成功了,但是,教學過程卻不能在這里劃上句號。一個優(yōu)秀的現(xiàn)代學子,不僅應該具備扎實的知識基礎,同時還應該擁有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如今多元化的社會和紛繁復雜的思潮,保有一顆寧靜、健康的心靈對任何一個人都顯得尤其可貴,更何況是這些正值花季的同學們!
所以,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注重心靈引導,使同學們形成健康向上而不隨意的學習、生活態(tài)度,邁出校門面對社會時保有聰慧、清醒的頭腦和健康、樂觀的精神氣質(zhì)。
文學藝術系 張雁飛
2009-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