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是指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與其他公共組織一起,處理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從學術角度看,公共管理是研究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的價值定位和實踐活動規(guī)律的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較強的學科。
公共管理的有關實踐和具體研究都有很長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但是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它的歷史并不長。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僅處于學科前時期。公共管理特別是行政學長期附屬于政治學之中,并沒有獨立出來。1887年,美國學者伍德羅 ·威爾遜曾發(fā)表“行政學研究”一文,率先主張將行政與政治分開,將行政學作為一門學問來研究。從那時開始算起至今,公共管理學科也只有120多年的歷史。中國公共管理學是從西方引進的,作為一門新興學科,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歷史。
一、公共管理學科在中國的發(fā)展現(xiàn)狀
1997年中國首次在研究生教育中新設的管理學科中增設公共管理一級學科,把原屬于政治學中的行政管理納入管理學門類公共管理學科之中。此后又在本科教育中增設公共事業(yè)管理學科。1998 年后,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先后獲得中國行政管理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為了建設一支高素質公共管理干部隊伍,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強化各級政府部門社會事務管理職能,促進社會與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1999年5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在中國開始試點興辦公共管理專業(yè)碩士 (MPA),從學位教育的角度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需求,使我國學位制度更趨完善,并由此推動我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多樣化。2000年10月中國舉行第一批MPA招生考試,2001年3月中國第一批 MPA學生開始入學。這些都標志著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和教育開始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和發(fā)展的新階段。
三十年來以政府為主導、以市場化為方向的經濟改革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三十年來改革開放的經驗總結,需要公共管理學界的積極參與探索。與此同時,中國城市化的飛速進程、人口結構的轉型、中產階級的壯大以及公民社會的興起也對傳統(tǒng)的公共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如何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觀”,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如何更科學而民主地制定與執(zhí)行公共政策,如何培養(yǎng)更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專業(yè)化的公共管理能力以及公共服務精神的政府與非政府部門人才,已經是中國公共管理學界面臨的重要課題。然而這一切對于發(fā)展歷史僅十余年的中國公共管理學科來說,在教學與科研上均是嚴峻的挑戰(zhàn)。在過去的十年里,我們主要是以學習和引進國外關于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的教材與經驗為主,通過“拿來主義”的探索,充分結合本土資源,開創(chuàng)在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科教育的道路。
長期以來,中國公共管理學界在大力引進國外教材、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已經認識到基于中國獨特的政治框架、經濟結構與社會現(xiàn)實,公共管理學科教育不能簡單照搬國外的經驗和模式。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在融合國外公共管理學科的知識、結合中國本土資源進行知識創(chuàng)新、滿足中國公共部門的知識需求并且進一步把自己的知識與經驗同國際公共管理學術界交流等方面,中國的公共管理學科在這些方面要做的依然有許多。在今后,在借鑒國際學術標準的前提下,通過自主知識創(chuàng)新提供既符合科學研究規(guī)范又能夠滿足中國本土需求的公共管理知識與教育,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的重要方向。
二、公共管理學科未來發(fā)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目前,公共管理學科的發(fā)展面臨著極好的機遇,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zhàn)。這些機遇和挑戰(zhàn)來自于中國改革發(fā)展中的問題和矛盾以及由此產生的現(xiàn)實需求和驅動力,也來自于科學技術的新發(fā)展,還來自于應對全球化和本國實際需要的挑戰(zhàn)。
第一,中國改革開放發(fā)展而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全方位的變遷,由此帶來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突顯,這就需要公共管理學科不斷與時俱進的發(fā)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在政治層面,為了適應中國政府由原來的經濟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部門廣開信息渠道,使公眾了解政府工作的內容,但是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參與的途徑不足,缺乏激勵機制,公眾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并不高。公眾參與更高層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方式和機會仍然受到各種限制。
在經濟層面,政府已經逐步從經濟領域的直接控制向有序監(jiān)管轉型,但在實際操作中,部門、行業(yè)利益依然發(fā)揮著不應有的主控作用。此外,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建,傳統(tǒng)道德文化體系的失穩(wěn),信仰危機的出現(xiàn),這些因素都決定了在今后的一段時期,我們必將面對公共治理環(huán)境的變化帶來的全方位治理挑戰(zhàn)。
第二、信息技術迅速發(fā)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
目前我國大力打造電子政府,現(xiàn)在政府都設有自己的門戶網站,并且網上辦公日趨便捷,政府政務公開也加大了其行政的透明性。這些信息技術在公共管理實踐中應用的新變化,無疑為公共管理學科領域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機遇主要在于它可以促進公共管理學科重視公共信息資源管理的原理與方法方面的研究,重視信息技術應用對公共管理的實際影響的研究。其挑戰(zhàn)則要求傳統(tǒng)公共管理體系在理論視野和研究方法方面都要進行重大轉換,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最新成就提高公眾參與公共決策的水平,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關注信息安全與數(shù)字鴻溝等新的社會問題。
第三、應對全球化和本國實際問題的機遇與挑戰(zhàn)
中國的公共管理教育有必要進一步擴展自己的教學與研究領域,以應對全球化和本地需求的挑戰(zhàn)。在繼續(xù)加強行政管理學科的同時,也有必要一步加強新興的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領域的力量,如衛(wèi)生政策、科技與環(huán)境政策、能源政策、房地產經濟、非營利部門研究、社區(qū)治理、國際公共政策等領域,但也要堅持特色,“有所為有所不為”。與此同時,更要努力促進不同學科的交叉與融合來解決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問題方面。而從長期看,中國政府將面臨城市治理,國際化和社會發(fā)展的巨大挑戰(zhàn),這些將為中國公共管理學界提供更多的公共政策與管理研究的課題。我們有必要以此為契機,充分結合本土資源,推動教學、科研和政策服務互動,在公共政策教學和研究作出特色。通過強化公共管理教育與公共管理實踐銜接,更好地提高應變公共治理挑戰(zhàn)的能力。
公共管理作為一門在中國仍然十分年輕的學科,應當密切結合中國改革與發(fā)展的實際,解決改革與發(fā)展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在實際研究中應當更多地采用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并堅持客觀性和中立性,力爭超越簡單的觀察評述,揭示問題的本質,從而為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提供可靠的理論指導。
迎評辦: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