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院組織各部門開展周三下午學習活動以來,教務處從領導到每一位員工認真領會學院精神,展開了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
教務處以兩人為一組,負責組織每周的學習,并將學習任務下達到每個組。為了能讓大家全面學習和理解學院理念,每一組的老師都精心準備學習內容,每一期學習都與學院組織的集體學習和培訓內容相結合,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鮮明的主題,讓大家每次學習都有不同的收獲和感想。
教務處先以《大學與大學史》的學習為中心,系統(tǒng)學習了院長的專欄文章《論做人》、《論良心》、《論責任》,讓每一位老師明確只有樹立起良心意識、責任意識,才能敬業(yè)愛崗,才能把工作做好;學院引導師生要脫俗、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被混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干擾,教務處特意組織學習了院長為校報撰寫的《大學教育的文化底蘊》,讓大家了解大學教育應該承擔什么樣的使命和責任,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yǎng)同學的人文精神;學院非常重視對專職教師和輔導員老師的培養(yǎng),教務處在學習《教書要有感情投入和精神支撐》和《在付出愛心中培養(yǎng)感恩》后,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教務戰(zhàn)線上的一員,我們的工作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連通代課教師和輔導員的紐帶,只有我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學院的社會聲譽才會更好。
學院網絡電視臺的節(jié)目既有時代感、代表性,又結合了學院理念,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發(fā)人深省。教務處在組織學習的時候巧妙地把網絡電視臺的節(jié)目和當前的時事結合起來,形式新穎、主題明確,很受大家歡迎。比如三月份是學雷鋒月,吳旭倩老師和陶苗老師組織大家觀看《雷鋒的遭遇與社會的淪落》,并學習了雷鋒日記,走進雷鋒的生活,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呼喚雷鋒精神的回歸,弘揚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是刻不容緩的。清明時節(jié),魯耀龍老師和于佳老師又組織大家學習了解先賢吳宓先生的生平,緬懷吳老對繼承和發(fā)揚國學所做的貢獻,并通過學習對方金元老師的訪談節(jié)目《國學——中國人的精神支柱》,體會到在當下社會意識混亂,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被遺棄甚至被唾棄,國人是多么需要有一種精神力量,只有這種力量能給人以寄托、以希冀,而這種力量正源于幾千年來的國學經典,作為一名大學教職工,更要有這種清醒的認識,不但要學國學、用國學,還要把國學發(fā)揚光大。今年的5月13日是母親節(jié),孫海波老師和錢濤老師組織大家觀看了學院網絡電視臺的節(jié)目《偉大母愛讓一些高論家顯丑》以及國學大師翟鴻燊的講座《孝道篇》,同時發(fā)起“母親節(jié)見孝心”活動,這次學習對大家震動很大,“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深深刺痛著每個人的心,大家紛紛表示要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回報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在每次的學習中,教務處深化學習學院興學理念以及《敬重,讓我們告別平庸》、《認真,讓我們邁向成功》等經典作品和教務相關規(guī)章制度的學習,并學唱了校歌《現代韶光》、《紫香槐之歌》等。通過這些學習,讓大家深刻理解學院辦學理念的同時,更清醒地認識到學院領導辦學的良苦用心,使我們明白作為一名大學教職工不僅僅是做好本職工作,我們身上還肩負著現代學子心靈凈化、精神脫俗的責任,肩負創(chuàng)建一流品牌大學的重任!
孫海波
現代教務處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