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日,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qū)參加西北大學“陜西高校教學名師風采講堂”的活動。賴紹聰教授講《如何做好課程教學設計》。賴老師主要從四個方面講述:1、教學的內(nèi)涵,2、教學設計的概念,3、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4、教學設計的核心內(nèi)容。聽了賴老師的講座,讓我收獲很大。
當賴老師講到“讓學生站在‘你’的肩膀上認識世界”時,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作為一個教師,真正能吸引學生的,對學生將產(chǎn)生終身魅力的,還是人文科學知識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不足的教師,永遠成不了“大師”,成不了教育家。大量的事實表明,當代的學生不喜歡那種古板、單一的教師,而是喜歡那些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興趣廣泛多才多藝的教師。教師興趣、特長的豐富性,將表現(xiàn)出教師自身人格力理的豐富性,同時會對學生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使其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這樣的教師將會象一塊磁石一般,牢牢地把學生吸引在自己的身邊,真正能培養(yǎng)出“自已的學生”。同時,廣泛的興趣、特長也會促進教師自己智能的發(fā)展,啟迪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創(chuàng)造力。杰出的藝術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教圖畫音樂,學生把圖畫音樂看得比國文更重要,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為他教圖畫音樂,而他所懂的不僅是圖畫音樂,他的詩文比國文先生好,他的書法比習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顯然是一個普通的圖畫、音樂老師所不能比的。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有位年輕的校長去聽一位老師上幾何課,他的思想完全沉浸在這位老師精湛的講解中,以至于當這位老師問學生:“你們誰能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這位校長全然忘記了自己是來聽課的,竟舉手說:“我!”蘇霍姆林斯基稱贊說:“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我們要說:“這才是最具學識魅力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中,講了一個生動的故事。有一天,一個有 33 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堂觀摩課。課上得很成功,聽課的老師們都忘了記筆記,聽得入了迷。課后,人們問那位歷史老師:“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堂課?”歷史教師回答:“對這堂課我準備了整個一生,可以說,對每堂課我都用一生來準備。但直接對這個課題的準備,則花十五分鐘。”用一生的時間來準備每堂課,這種準備指什么?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這就是閱讀,就是終生與書籍結成友誼。
要上好每堂課,我們教師就必須經(jīng)常地博覽群書,補充自己的知識。教師們只有具備了符合自己知識水平、個性特點、審美情趣的教學風格,才能使自己的實力與魅力得以充分顯示。不管是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過程的組織,還是偶發(fā)事件的處理,教學語言的運用,都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斟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勇于創(chuàng)新,巧妙有機地結合知識傳授,展現(xiàn)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人格力量,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藝術設計學院:溫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