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舞《中國媽媽》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寫實作品,當代舞不以在創(chuàng)作內容中變化多樣,或以某種特定風格為依據,而是在形式上讓內容兼容合并,在作品選題中將題材選擇廣泛,尤其是在作品內容中注意寫實,及其貼近生活中的人物故事和人物角色,與現(xiàn)實生活中緊密結合。在舞蹈作品《中國媽媽》中所闡述的故事情節(jié)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位中國媽媽遇到了一位被日本遺棄的孤童,原本對日本被遺棄的孤童是很抗拒的,但出于一位母親的責任和本能點燃了心中的大愛。在這段糾結與眾多矛盾的關系中,偉大“母愛“勝過了一切,這位母親不僅養(yǎng)育了這個被遺棄的孩子,還給孩子換上了中國的服飾,陪她慢慢成長,讓她學習如何生存,每天都互相陪伴在對方身邊一起歡快的玩耍,這種毫無保留的偉大母愛讓孩子過的無比幸福,媽媽愛她勝過愛自己,慢慢的在母親的培育下,孩子一天天長大,關系更是親密無間。但母親心里明白,終有一天孩子要回到自己的祖國土地,作為母親心里很不是滋味,心中無盡的不舍與牽掛,母親淚流滿面的將自己的情緒慢慢展露,最后留下一個孤獨落寞的背影。
一、運用人物形象凸顯母愛精神
闡述了整個故事之后再投入到觀賞作品中,觀眾應該更能理解《中國媽媽》這只舞蹈的作品名稱,看似在闡述一件歷史故事,實則是渲染一位偉大母親的大愛精神,她們不計前嫌,毅然決然的伸手相助,讓仇恨在愛和無私奉獻中慢慢沉溺,在當時的戰(zhàn)爭時期這種情感是難以想象,極其罕見的。群舞《中國媽媽》這部作品與以往的敘事性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這部作品根據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真實故事作為舞蹈的題材背景,從母愛的角度展開,講述了母愛的無私奉獻。這部群舞作品承載了豐厚的歷史底蘊,不僅讓作品的藝術價值更有分量,更是區(qū)別于其他關于母親題材的舞蹈作品,拋開世俗的編創(chuàng)手法,這部作品不再是一個固有的風格體系,從千篇一律的舞蹈題材中脫穎而出,也凸顯了抗日時期屬于中國獨有的偉大精神。
二、《中國媽媽》的肢體語言分析
在舞蹈前端部分,開場舞蹈演員們集體彎腰跺腳出場,領舞演員手指前方,情緒狀態(tài)比較低沉甚至有些憤怒,仿佛在指責著日本侵略者的所作所為,邊撐地邊踢腿的動作不斷的重復,隨后迅速轉體下身,捶胸跺腿等動作充分的體現(xiàn)出媽媽們對日本人的不滿與憎恨,以及對死去親人或朋友憤怒的哀鳴。
第二部分被遺棄的日本孩子蹲下抱頭出現(xiàn)時,中國媽媽的內心出現(xiàn)了糾結、撕裂、猶豫的情感變化,日本的步伐與情感也很盼望得到保護和關愛,但中國媽媽對日本侵略者的抗拒不滿與看到可憐弱小的遺孤的模樣在心中不斷掙扎,但最終還是被本性的善良和慈悲的母愛所征服。中國媽媽向她奔跑,將她托起,彷佛像托起一束光,一個希望,圍繞在舞臺中間將她緊緊相擁,當演員們到達舞臺中心時,緊緊的圍成了一個圈,在剎那之間,小女孩的衣服變成了中國的服飾,一件中國紅的襯衫彷佛映射著心中的光輝。中國媽媽不僅收養(yǎng)了日本遺孤,還精心培育照料,在寒冷的冬季,媽媽捂著小女孩的手溫暖相擁,陪伴小女孩一起嬉戲玩鬧,在舞蹈編排中運用了捂手、貼臉、擁抱、滾落等細節(jié)動作,讓媽媽與孩子的的距離不斷拉近,就像舞蹈音樂歌詞中描述的“老玉米,金黃黃,養(yǎng)活了異國的小二郎,我捧著玉米回頭望,地里站著的是我娘……”仇恨和母愛不斷的碰撞,偉大的母愛體現(xiàn)的一覽無遺。
第三部分音樂與演員都進入到低沉階段,氣氛逐漸凝重,媽媽們在地里耕作,舞蹈動作一起一伏,當年的日本遺孤長大了,可以幫媽媽一起勤勞耕作,她的懂事與善良讓媽媽倍感欣慰,伴隨著《搖籃曲》的樂曲,媽媽蹣跚學步的像小女孩走去,抱著當年的衣服向她訴說著收養(yǎng)她的故事。媽媽一把推開了小女孩,這個動作充滿了不舍與無奈,這可是媽媽養(yǎng)了十幾年的孩子,她怎么舍得將她狠心推開。小女孩奔跑回來跪著抱著媽媽的腿,這個動作讓我的情緒瞬間達到高潮,這是母女之情,這是偉大的母愛精神。媽媽們緩慢地走向舞臺前端為小女孩送行,舞者們整齊的步伐,手揣衣袖、彎腰送別、包含淚光,凝視著小女孩離去的背影,媽媽們的肢體動作與面部表情不禁讓人感嘆,母愛的精神能強大到如此地步,讓整部作品的主題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最后,伴隨著《搖籃曲》的音樂和動容的情緒中緩緩謝幕。
三、《中國媽媽》的情感表達方式
舞蹈中的情感可劃分為本體情感和外延情感兩個方面,本體情感是由人本身的情感和歷史背景故所流露而出,而外延情感則是包括舞美道具、服飾的顏色、燈光的配合、樂曲的變化等眾多方面。
(一)本體情感
舞蹈是以肢體來表達語言的形式,肢體與情感不可分開,兩者結合相交才能讓舞蹈表演的情感加以升華。在當代舞《中國媽媽》作品中,舞者本體的情感表達是尤為重要的,以劇中表演情節(jié)中的憎恨和接納作為對比來說,舞蹈開端舞者手指前方的舉動彷佛在指責日本侵略者的作為,彎腰跺腳等動作都充分的說明了中國媽媽對日本的不滿與懷恨,但被日本遺棄的小女孩出現(xiàn)時,就形成強烈的對比,這時舞蹈動作中的“撫摸”、“呵護”、“關懷”、“阻止”、“不舍”等細節(jié)動作體現(xiàn)了心中撕裂的糾結,一方面懷恨日軍,一方面又憐憫遺孤。在《中國媽媽》中以本體情感的表達方式,從心理和敘事中相互交融,讓觀眾對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外延情感
在作品表達中不光是舞者本體情感,還有外延的情感支柱來用于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和藝術性。不單單只是舞者本身,還有舞美道具、服飾的顏色、燈光的配合、樂曲的變化等方面來營造這個作品的渲染作用。在舞蹈服裝的體現(xiàn)上是最直觀的表達,無論是從顏色、款式、面料等方面都能烘托出人物最真實的情感。加上舞蹈音樂的變化和曲調也能帶動觀眾的情緒,在《中國媽媽》中,從一開始戰(zhàn)斗激昂的曲風,到甜美歡快的民間童謠再到溫暖輕柔的《搖籃曲》更是體現(xiàn)出故事線的跌宕起伏和層層遞進。燈光的融合也必不可少,在《中國媽媽》中,充分的渲染了意境的作用,作品里燈光的運用并不多樣復雜,而是簡單明了,作品中只運用了白光和黃光。最開始一束白光聚焦在母親身上,黃光不斷閃打交錯,捶腿,跺腳、猙獰等舞蹈動作與燈光的配合,體現(xiàn)出對日軍強烈的不滿。但當小女孩換上中國服飾時,燈光顏色從白光變成了黃光,給人溫暖的感覺,像是一束陽光打在身上。因此,外延情感在作品當中的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添枝增葉的作用。
舞蹈作品中外延的情感雖不是主體部分,但對于一個成功的作品來說不可缺少,在營造人物形象和作品意境中起到了強大的渲染力,不僅提高了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還讓作品的觀賞價值直線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