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1895-1953)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偉大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之一,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思想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一生堅持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他一生堅持“民族、科學、大眾”的藝術主張,不斷探索新的繪畫藝術表現形式,將西方的寫實手法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他的繪畫作品在內容上主要表現了“人民的生活”和“民族的精神”,在形式上主要表現了“民族風格”和“現代氣息”。他的藝術思想及繪畫作品給人以啟迪和啟示,對中國現代美術產生了巨大影響。
“以書入畫”是徐悲鴻提出的一種繪畫形式理論,其實質是提倡中國畫要吸收西方藝術的優(yōu)點,運用西方繪畫的表現手法,但要以中國傳統(tǒng)藝術為基礎,以中國書法作為繪畫的語言。在徐悲鴻看來,中國傳統(tǒng)書法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書畫家。早在唐代張彥遠便提出了“書畫同體”的觀點,即繪畫與書法在藝術形式上有一定聯系,但二者又有區(qū)別。唐代張彥遠認為:“書畫異體,謂之書而非畫。……畫必有文,而書無文則可也;畫必有義,而書無義則不成也;畫必有韻,而書無韻則俗;畫必有神,而書無神則死。”由此可見,繪畫與書法之間的聯系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相反的關系。徐悲鴻對中國畫進行了大膽改革和創(chuàng)新,提出“以書入畫”的理論主張,強調繪畫應吸收西方繪畫的優(yōu)點,把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結合起來。
徐悲鴻認為,中國畫的發(fā)展,不僅要繼承傳統(tǒng),而且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他在《國畫家之任務》一文中說:“中國畫與外國畫比較,有兩種不同的情形。一是西方畫系寫實而生,而中國畫系寫意而生。二是西方人對于寫實與寫意各有愛好,故所畫之物既不能完全寫實,亦不能完全寫意。即以油畫為例,歐洲人對于寫實的油畫亦有愛好,然其所畫之物不過是客觀的東西而已。中國畫者,與西洋畫同是外來的東西也。然則中西繪畫之優(yōu)劣在所不計矣!”(《徐悲鴻全集》第四卷第628頁)在徐悲鴻看來,西方繪畫中的寫實與寫意各有其長處和不足,“歐美繪畫中寫實主義是歐洲文藝復興以來所產生的藝術思潮與科學精神;而中國繪畫則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精神與科學精神”(《徐悲鴻全集》第四卷第628頁)。
徐悲鴻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非常注重詩畫結合,他認為繪畫作品應該“詩畫一體”。他的油畫《奔馬》就是運用了詩的語言來描繪出奔馬的動態(tài),不僅讓人感受到奔馬的雄壯和力量,也讓人感受到詩人心中的澎湃之情。畫中描繪了奔馬在奔跑,這就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認為詩和畫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輝映的,要想實現“詩與畫”的完美結合,就必須遵循“以形寫神”的創(chuàng)作原則。徐悲鴻在《奔馬》中就用了類似于繪畫語言來刻畫奔馬的動態(tài),達到了“形神兼?zhèn)?rdquo;的藝術境界。徐悲鴻說:“寫動態(tài)則神出;寫神則形在。”所以,在他看來,繪畫中不僅要注重表現事物本身的形象和特征,更要注重表達畫家自己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
“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這是徐悲鴻一生的藝術主張和藝術實踐。他的藝術作品和理論體現了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理解,體現了他對藝術本質的深刻認識。他認為,“藝術是為大眾服務的”,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他把為大眾服務作為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他認為,只有滿足了大眾的精神需要、審美需要,才能創(chuàng)造出好的作品。為此,他主張用先進的美術理論和技術為人民大眾服務。在長期堅持美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實踐中,徐悲鴻總結了許多寶貴經驗,提出了許多正確而富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把自己對藝術本質的理解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觀點概括為“民族、科學、大眾”三個方面。
徐悲鴻的繪畫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表現出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繼承和發(fā)展。他將西方寫實手法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形成了獨具一格的繪畫風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其作品給人以美的感受。他主張“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堅持“民族、科學、大眾”的藝術主張,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通過“民族風格”和“現代氣息”等不同形式和內容表現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和對人生的感悟。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表現現實生活的優(yōu)秀作品,不僅使人們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和啟迪,而且對中國美術事業(yè)和社會文化事業(yè)產生了深遠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