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的前提:何為“善”?“善”何“事”?第一:強內(nèi)化、重認知。強化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解,能夠區(qū)分和識別課程思政和隨機育人的差異;加強對課程思政特色化體現(xiàn)的重要性認識,為構建“思政” 圖譜奠定基礎。第二:明優(yōu)勢、探運用。掌握知識結構化的重要性,明晰課程結構、課堂結構、目標結構的內(nèi)涵,并清楚知識圖譜在課程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優(yōu)勢,愿意嘗試用知識圖譜的構建來促進課程思政建設水平提高。第三:分維度、助評價。深化對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的理解,結合混合式教學等教育技術內(nèi)容的綜合應用。
一、知識結構化的優(yōu)點
1. 有助于學習者的理解:結構化知識使得學習內(nèi)容可以按照一定的邏輯和組織方式進行分類和組合。這種分類和組織能夠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知識,將碎片化的知識點整合成有機的知識體系。學習者通過知識的結構化,能夠更清晰地了解知識之間的關系和層次,并且更容易把握知識的核心概念.
2. 有助于知識的記憶與回憶:結構化的知識有助于學習者對知識進行分類和歸納,從而提高記憶和回憶的效果。學習者將知識進行結構化整理后,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識框架,將不同的知識點有機地連接起來,加強記憶的關聯(lián)性,提高知識的持久性和可回憶性。
3. 有助于知識的應用與擴展:知識的結構化有助于學習者將已有的知識與新學到的知識進行整合和應用。當學習者理解了一個知識領域的結構和框架后,新的知識點更容易被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從而拓展知識的范圍和深度。同時,結構化的知識也為學習者提供了在實際問題中靈活運用知識的基礎。
4. 有助于問題解決與創(chuàng)新思維:知識的結構化整理使學習者對知識之間的關聯(lián)有了清晰的認識。這種清晰的認識幫助學習者在解決問題時更快地定位到相關知識的關聯(lián)中,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準確性。此外,結構化的知識也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好的思維模型,培養(yǎng)了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二、知識圖譜給課程思政建設帶來什么
2004年《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一文中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廣大教師要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率先垂范、言傳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zhì)和人格給高校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學生專業(yè)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滲透到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各個方面。”
過去人們認為,大學的存在是為了提供教導,而如今我們正在轉向一種新范式,即大學的存在是為了產(chǎn)出學習;谶@樣的新范式那么大學教師九需要思考:如何通過對課程的精心設計,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如何針對學生的不同特質(zhì),挖掘其潛質(zhì),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如何針對學生各學習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適應性的幫助?如何通過時間有限的課堂教學,激勵學生在課前、課后乃至終身不斷學習?
因此,教學設計的基本問題便是:要去哪?如何去?是否到達?即確立目標、導向目標、評估目標,也就是以目標為本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獲得什么?學生怎樣學習能夠獲得這些?學生是否達到了預期目標?
三、多元化評價設計
基于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習產(chǎn)出為導向,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業(yè)成就、知識技能、溝通合作能力等,實現(xiàn)評價與學習成效的一致性,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多元能力發(fā)展。評價內(nèi)容多元化——能力、知識、素質(zhì)評價相結合;評價主體多元化——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相結合;評價形式多元化——形成性、終結性、診斷性等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