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鹿道森事件”幾次沖上微博熱搜榜,鹿道森的遺書一經(jīng)曝光,更是引發(fā)很多人微信朋友圈轉(zhuǎn)載,“拯救身邊的鹿道森”這一話題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思考。面對鹿道森遺書中提到的“控訴”、“呼喚”、“渴求”,面對身邊“潛在的鹿道森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絕不甘當“馬后炮”,更希望對身邊“潛在的鹿道森們”進行提前干預,故在此提出呼吁“讓壞情緒盡早暴露在陽光下”。
所謂的“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彭聃齡的《普通心理學》一書中將情緒狀態(tài)分為三種:心境、激情、應激。心境是指一種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也稱之為心情,具有持久性和彌散性兩個特點。“持久性”是指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即心情可以較長時間地影響個體的狀態(tài)和行為。“彌散性”是指不指向特定的對象,朝向周圍的一切事物,就如同俗語中的形象表述“積極的心態(tài)像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心態(tài)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再通俗地講,指的是個體心情好,哪怕現(xiàn)實沒有那么好,也覺得周圍的一切都好,反之亦然。
每個人都感受過壞情緒,即消極情緒的影響,它不僅會讓我們困擾在當下的事情中,很有可能在比較長的時間里,在其他事情上也會受到其影響,這也很好地印證了心境的兩個特點——長期性和彌散性。所以對于壞情緒我們應及時出手,讓壞情緒盡早暴露在陽光下就顯得異常重要了。
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較長時間以來強調(diào)“克己復禮為仁”的傳統(tǒng)國度里,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要隱忍,要堅強,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我想是時候進行觀念的更新了,面對社會的新式壓力,我們需要喚醒主體,讓學生進行自我解放,所有的人,不論性別,不論年齡,都有權利向他人傾訴,也應該敢于向他人傾訴,曝光自己的壞情緒,絕非將壞情緒鎖進自己的心房,讓其不見天日。誰能保證,長此以往自己不會陷入“暗無天日”呢?
作為一名學生,大家可以通過以下方式積極曝光及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
一、對于學生自身而言,首先要具有情緒識別和正視情緒的能力,了解自己的情緒是焦慮、抑郁、憤怒亦或其他。如果自己不能識別,可以尋找社會支持系統(tǒng),如可以找朋友傾訴,也可以去找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老師可以借助聊天、測評工具等幫助大家準確識別自己的情緒。識別之后便是勇敢正視自己的情緒,探索是什么原因?qū)е碌脑撉榫w,積極去解決引起該情緒的事情,最終讓自己處于情緒的平衡狀態(tài)。其次要學會轉(zhuǎn)移壞情緒,處于壞情緒的時候,可以選擇換個環(huán)境去做一些別的事情,如跟同學去運動、看一場電影、進行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等。最后,還要修煉自己升華壞情緒的能力,如我們可以從壞情緒中去總結心得,避免下次再被同類事情困擾。
二、對于學校老師而言,首先我認為可以營造一種充滿愛的師生關系,學生身陷壞情緒時愿意第一時間跟老師進行分享溝通,方便老師進行第一時間的心理干預;其次,學校老師應該修煉自己較強的共情能力,具備一定的同理心,能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換位思考他的處境,不因事小而輕視;最次老師還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老師的心智較之學生會更加成熟,老師的經(jīng)驗閱歷較之學生也更豐富,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狀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做出一些積極的改變,而且應該長期跟蹤,直至學生走出情緒陰霾。
現(xiàn)在社會中越來越多的學生被壞情緒所困擾,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家庭、學校、社會應凝心聚力,積極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為學生的良好情緒發(fā)展提供外部保障,同時也要引導學生識別、接納、暴露、轉(zhuǎn)移甚至升華自己的壞情緒,為學生良好的情緒發(fā)展提供內(nèi)部支持,最終達到內(nèi)外共建的良性循環(huá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