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全世界的小孩都是自己母語的使用達人,他們皆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些并不是從學校里學來的,而是通過自己從出生之初的生活中不斷思考和嘗試而習得的。嬰兒在最初接觸語言的時候,他們并沒有被告知每一個詞匯的意思,發(fā)音特征以及它的語法使用規(guī)則等相關知識,但是小孩卻可以通過自己的不斷猜測和試錯,然后在一次次使用和接收語言信息的過程中進一步印證這些猜測,并將這些經過印證后正確的知識儲存起來,最終通過將大量儲存的正確知識相互關聯(lián)起來,從而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知識圖式。今天,我們借助三個關鍵詞----“圖式”、“死知識和活知識”、“自主學習”來梳理提煉
一下母語學習原理如何作用于其他領域。
皮亞杰定義的“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tài)的、可變的認知結構。
既然圖式是一種動態(tài)和可變的,那么不同主體創(chuàng)造的圖式也就有可能是錯誤的,圖式只是主體暫時的一種臆想和猜測,是“大概這樣就可以”的經驗而已。比如小孩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他會基于自己對某個單詞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自發(fā)創(chuàng)造出對這個單詞的圖式,如果這個圖式是正確的,那么則會加快他的學習母語的進度;一旦這個圖式是錯誤的,那么它勢必會影響日后對這個詞匯的恰當使用。在第二外語習得中,“正遷移”和“負遷移”指得便是這種情況。如果兩種語言規(guī)律一致或接近,那么孩子們就會將在自己母語中建立的正確圖式應用于第二外語,從而形成“正遷移”;而如果兩種語言語法規(guī)則差異很大,那么孩子們在第二外語中所帶入的圖式大多數(shù)情況下則屬于“負遷移”,這必然會阻礙他們對第二外語的進一步掌握和學習。所以,為了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我們必須時常修正和克服這種錯誤的圖式,這時真正的學習才會發(fā)生。拓展至其他領域,這就意味著:我們一定要對新事物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tài),勇于打破自己深信不疑的頑固臆想,不斷改寫和修正自己的知識圖式,并進一步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那么何為知識?認知心理學將它分為活知識和死知識兩類。死知識一般是存留在腦海中的“無法被使用的”事實性的知識,而活知識則是“能夠被靈活運用的”用身體記憶的知識。以小孩學母語為例,他們幾乎不用思考,便能自如的用母語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這類有關母語的知識就是屬于活知識。如何把死知識轉化成活知識?小孩最初學習自己的母語時是從記憶詞匯開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慢慢接觸到越來越多新的詞匯,在理解新的詞匯時,原有構建的詞匯圖式就會輔助他們理解新的詞匯,并且與新詞匯建立聯(lián)系,然后要么修正原有圖式,要么構建新的圖式,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熟練的過程便是學習語言的過程。為此,我們在別的專業(yè)領域,也要通過不斷的運用將理論的事實性知識轉變?yōu)槌绦蛐灾R,進而達到熟練的程度,讓它成為我們身體記憶的一部分。這也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人類之所以能夠戰(zhàn)勝AI,很大一部分就是人類有深度學習的能力,而深度學習能力的一個參考標準,就是我們成為某個領域的熟練者或者高手,我們能夠對自己擁有的綜合知識隨意調動,并且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而這一切都是基于我們通過構建大量的圖式所積累的活知識。
下面再談自主學習,還以小孩學母語為例,初生兒在最初面對這個充滿好奇的世界,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來構建自己巨大的語言系統(tǒng)的。 那么,在其他領域,我們也應該多多嘗試不同的領域,看看哪個領域能夠吸引自己不斷探索下去,能夠讓自己產生心流,從而選擇讓自己充滿好奇和興趣的領域不斷深耕下去。
要想學有所獲,首先我們需要在多次的自主嘗試中找準自己真正愿意探索的方向,然后通過不斷打破舊的圖式、構建新的圖式,不斷探索和拓展自己知識領域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將理論知識整合為活知識,并基于現(xiàn)有的知識進一步探索該領域,從而最終將自己打造成為一個終身學習的探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