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清泠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江南六月,總是煙雨的籠罩下,訴不盡她的妙曼,淡淡地,仿佛只是一忽,然而沁滿了眼前,亦不僅那點寥廓。
嘉興的煙雨樓,應(yīng)是華美的景致,于這一襲,卻又添幾分浩渺,岸邊楊柳,曳著細風,映得入畫,多少有些“綠楊煙外曉寒輕”的雅致。
不過,太湖的悠遠似乎更加引人,也許是因為當年陶朱公攜西子泛舟湖上,造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千古美談,抑或是蘇州人那句歌:“太湖美……”但太湖確是十分美麗,煙雨中,讓人憶起一句“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模”。也只有這般清冷的美景,才配佳人的容貌,而梨花帶雨的佳人,又怎能不令砰然心動呢?
江南的古鎮(zhèn)風光同樣是絕妙的。“小橋流水人家”,青石橋邊總泊著烏逢船或是扁舟幾葉,隨舟飄著,仰面合眼,便覺幾分冰涼,卻很清新,也很舒暢,“明朝散發(fā)弄扁舟”,頗有“魏晉風骨”的味道,便抱膝長嘯,這煙雨便仿佛穿越時空,不覺陶陶然,亦有所疑:夢耶?醒耶?
然而我知道,我確不想離開這方樂土,仿佛找到了歸宿,只為那煙雨中掛在睫毛上的晶瑩,眨出另一個江南,這是張藝謀們表現(xiàn)不來的美妙。
巷子里并非是陰沉的灰色,而是江南特有的黛色,青苔隱在石縫間,因而也不很滑。找不出冷清的跡象,亦未見誰撐傘而過,忽而抬頭向前看去,一白衣好飄然逝去,精靈般,江南的精靈。吳梅村稱“越女如花看不足”,王維也說“越女顏如玉”,看來,絕不是毫無根據(jù)的,畢竟“一方水土一方人”嘛!
但最終,只得嗟嘆:“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煙雨——江南六月魂!
小鎮(zhèn)同里
朦朧中,就到了小鎮(zhèn)同里。煙雨籠著青灰的石橋,身畔古舊高墻間泛著淡淡的黛色,興許是微雨與青蘚的杰作吧,窄巷里沒有人,他們,還沉謐在夢中,雨落屋上,積起來,滴嗒,滴嗒……這是我們北人的夢,是只有在江南,才可尋覓到的。
2004年,七月,江南。同里之行,雖不曾得感煙雨的沁潤,卻有幸一覽江南古鎮(zhèn)的古典柔美。從蘇州到同里,大約一個小時的車程,我有些迫不及待,終于,夕陽斜照時,旅行團的車抵達了水鄉(xiāng)。于我,尚是初次親身領(lǐng)略小橋流水人家的風貌,不覺間,前人的詩句盡現(xiàn)心頭,撩我心弦:“夜船吹笛雨瀟瀟”、“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綠水逶迤,芳草長堤”,心中早有的喜悅一時滿溢心頭。
下了車,直穿商業(yè)街,走向鎮(zhèn)子。驀然抬首,噫!松鶴樓!那不正是段譽與蕭峰初識的地方嗎?漫步于間隙偶見碧草的青石鋪就的小徑,路邊皆是白墻青瓦,典雅錯落的古屋。我著實愛極了這里,不覺間就有一種親切漫上了心頭。
踱步向前,有流水,水實則是極干凈的,清澈如小孩兒的瞳目,我瞇了瞇眼,仿佛遠處岸邊有婦人在洗衣,便如夢回春秋,恍惚間以為那是布衣荊釵而不掩國色的浣紗女子,她有膽有識,熱愛故國,為了救國,不惜以身犯險,深入?yún)菍m,使越國最終能夠洗雪前恥,大敗吳國,自此稱霸春秋。而雖然我認為這種犧牲女子幸福的方法實不可取,但她的精神和智慧,我們無疑需要去學習。況且她還留下了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傳說她后來與化名陶朱公的越國大夫范蠡結(jié)為伉儷,退隱泛舟于太湖之上,才子佳人,實在令人羨艷。然而,在近時才省悟,卻又是犯了癡癥,也不由笑嘆,這時�?梢姷南匆屡�,也是江南水鄉(xiāng)千年不變的一道風景線罷!
再幾步,又見一石橋,橋的棱角早被歲月磨光,極富滄桑感,且有些并不規(guī)則的損傷,那想是流光的流痕,我不由長嘆,這里也不知有過哪般悲喜,也許那懷春的少女,曾看一江春水逝去,憑欄想念陌上踏春時邂逅的風流少年;也許那發(fā)蒼蒼、齒牙動搖的年邁老母也曾倚橋遠眺,她堅信,總有一日,旅途中的小兒子,會回到家鄉(xiāng),回到她的身旁;也許,還有那不達的落魄文人,撫橋嘆息,吟詠一樞榷新詞,稍事休息,然后,在煙雨中振奮精神,唱著“莫聽穿林打葉聲”飄然而去;抑或哪朝風流人物,曾在這廂抒發(fā)意氣?可大抵總是常人憂樂之寄托,故而既覺悠遠,又感到十分親切。
橋邊有一木牌,上面寫著,至某地有多少里,需多少錢,卻是一伙船夫在做生意,那船雖小,倒是古香古色,泊在橋邊,令我想起魯迅筆下的烏逢船。我因是在蘇州藕園坐過這船,便少年心性,再無光致乘它游鎮(zhèn),也未細看木牌,只當時便知周莊是好去處,故記得有周莊,只是時間并不寬裕,只得徒呼奈何了。過橋走在民居間,導游向我們介紹這里的往事,那處是某某的故居,這里是某某所建,一時無數(shù)歷史人物過耳,可我那時還小,又知道幾人呢?只是在一旁細細感受這江南的美,結(jié)構(gòu)、色調(diào),文化的的深厚積淀,還是別的什么?我道不清,那是怎樣一種美好,可至今也無法忘懷,那安定平和,物我兩忘的感覺,若我愛儒家,必以為自己“朝聞道”矣,愛道家,則以為有化蝶之悟。
然而將盡時導游的一個故事卻把我又拉回現(xiàn)實“……鎮(zhèn)原名富土,有一年一個貪官新上任,因鎮(zhèn)名而讓百姓加倍納稅,人們正為此發(fā)愁的時候,有個讀書人出了一個主意:他將‘富’字上面的一點抹去,‘田’與‘土’連在一處,便成了‘同里’,那貪官只得作罷。同里就因此而得名……”
想像著這個故事,我再漫步于帶著青草氣息的青石板上,體味著這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時,又多了些感嘆:“聰明的同里人�。�”
于是,踏夕陽斜影,歸去! |